以“三式建模”突破写作“三难”的策略研究
摘要:针对学生写作缺少写作素材、过程指导及参照标准这“三难”,教师可透析其成因,然后从“家庭式菜篮:激活素材容器”“记者式写作:搭建过程支架”“旁批式预评:内置评分模型”三个方面搭建“三式建模”模型,帮助学生锁定关键疑难问题集中突破。教师既要尊重初中生“两点一线”的真实学情,引导学生挖掘家庭生活素材,充分激活家庭作为写作素材容器的重要功能;又可“移植”记者写作的过程特征,分选题定调、采访备料、设计提纲三步,帮助学生搭建过程支架;还要与学生一起讨论并确定评分标准,把标准“内置”,使学生实现对行文的自我监控。
关键词:写作教学三式建模;家庭式菜篮;记者式写作;旁批式预评
“写作课程应当基于学情,这是变革写作课程的极为重要的取向。”[1]王荣生教授的观点启示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真实写作学情。虽然每个学生的写作难题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但共性的关键疑难问题仍集中表现为“三难”,即难在缺少写作素材、过程指导、参照标准,困难具有较大普遍性。以下,笔者根据教学体验,对写作“三难”进行剖析,并以“三步建模”方式尝试突破。
一、写作“三难”成因透析
写作“三难”现象的背后,是学生写作系统中长期存在的关键环节痛点没有解决,其成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两点一线”,缺少写作素材。学生往往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接触社会、实践体验等机会有限,写作素材储备较少,无物可写成为写作之难。
其二是“当堂完成”,缺少过程指导。习作过程需要指导,教师要搭建必要的支架,引导学生顺坡上山,构思成文。但写作课时少,一般采取“当堂完成”模式,教师没有时间作过程指导,学生只能靠自己琢磨。
其三是“写后讲评”,缺少参照标准。教师习惯于“内部”掌握评分标准,只用于写后评分、讲评,一般不事先出示给学生。而各地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不是“略”,就是以“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通畅生动”等字样出现,学生难以参照。
二、“三式建模”破写作之难
针对写作“三难”成因透析,笔者从“家庭式菜篮:激活素材容器”“记者式写作:搭建过程支架”“旁批式预评:内置评分模型”三个方面搭建“三式建模”模型,帮助学生锁定关键疑难问题集中突破。这三步前后相连,步步相关,既能消除学生的写作恐慌、鼓舞其写作自信,又覆盖写作过程的三大关键节点,聚焦写作中的关键疑难问题,以实际的写作实践帮助学生构建具有实操性的普适性写作模型。下面以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学写传记”写作教学为例详细介绍。
(一)家庭式菜篮:激活素材容器
文以载道,须言之有物。写作,源自生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真实生活情境中挖掘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忌闭门造车、“复制粘贴”。即教师要尊重初中生“两点一线”的真实学情,引导学生挖掘家庭生活素材,充分激活家庭作为写作素材容器的重要功能,为写作素材注入源头活水。
1.家庭素材菜篮子资源丰厚
家庭是生活的源泉,也是写作的源泉,是写作素材的重要容器。由家庭直接或间接“生产”的生活故事,全都装在家庭这一“菜篮子”里,它包括饮食起居、亲子共读、探亲访友、家庭出游、文体娱乐、养老抚幼等,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笔者有意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发现家庭生活的意义,把写作的目光转向熟悉的家庭生活,在家庭生活中挖掘写作资源。在“学写传记”活动中,以谁为传记写作对象?学生熟悉的人还真不多,而且此人还得有一定年纪,有一些人生经历。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将写作目光投向父母,这样就自然而然有素材可写了。
2.写作任务激活家庭素材
家人一起一日三餐、四季晨昏,共同演绎着家庭生活的“情景剧”,这之中发生的众多生动美好、深刻隽永的故事,不论写作时学生采用与否,它们都在那里,比如父母的基本信息、生平经历、人生起伏、社会贡献、人格个性等。如果没有给父母写传记的写作任务驱动,这些题材也基本不会被学生所了解,只会沉没在时间洪流中。写作任务是适当的激活器。有写作任务的驱动,家庭素材得以激活,进入学生的写作素材容器中。
3.家庭情境场真实有意义
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的概念,指出学习情境应来自学生的生活世界,并且这样的世界真实具体,不再抽象空洞。家庭是一个富有特定人物关系、特定生活内容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其中人、事、物、情、理等要素皆备。这些生活化的场景,呈现的是现实、稳定、可参与、可设身处地感知的真实情境,能提供具象的情感氛围和实用的写作语境。现在的学生一般不太了解父母,包括其职业、经历、爱好、梦想等,甚至有学生说不清父母在哪上班、做什么工作,父母就是他们朝夕相处的“熟悉的陌生人”。笔者以给父母写小传为任务,引导学生眼光向内(家庭)向上(父辈),“推”着学生“有借口”了解父母的“前半生”,真正理解父母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