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声与听觉
(第2课时)
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
科学浙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知道声波的概念;掌握声音在不同介质以及不同温度下的传播速度特点;了解耳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
学会科学保护耳,不做有损听力的事,并树立尊重残疾人的情感。
通过类比法建立声波模型,认识声音是疏密相间的波传播;理解耳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征。
科学观念:
科学思维:
态度责任:
新课导入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嘹亮的歌声催人奋进;“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熟悉的诗句将我们带回美丽的童年。
那么,我们是怎样听到这些声音的呢?
PART01
声波
01
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那么,声音是以什么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
1.在水槽中加入水,放上一只软木塞。然后用铅笔不断轻触水面,水面上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向外传播。此时水槽中
的软木塞会怎样运动?
软木塞在原地上下浮动。
01
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
烛焰左右晃动。
3.分析比较软木塞和烛焰的运动。
①铅笔不断轻触水面
②喇叭带动空气振动
水波
木塞上下运动
蜡烛左右晃动
声波
类比法
01
1、声波
喇叭
疏部
密部
空气
与水波的传播相似,声音在空气中也是以波的方式向远处传播的,这种波叫声波。
声波将声音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其实它传递着的是能,而非物质。
01
2、声音传播的快慢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
(1)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
(2)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气温每升高1℃,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
01
1.声音在干燥空气中传播的速度随温度变化的图像。
从图像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相同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音传播越快。
2.耳朵贴在足够长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轻轻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声敲打的声音?为什么?
2声敲打声,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更快。
PART02
听觉的形成
02
1、耳的结构和功能
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外耳包括耳郭、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咽鼓管;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内含听小骨
02
(1)外耳
耳廓
收集声波
外耳道
传导声音
播放音乐,然后将两个耳廓折叠起来,感受音量的变化。
02
(2)中耳
鼓室
鼓膜
产生振动
咽鼓管
听小骨
振动并放大声波
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
为什么鼻炎或咽喉炎容易引发中耳炎?
因为咽鼓管连通咽喉和鼓室。
02
(3)内耳
前庭
耳蜗
半规管
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听觉感受器
液体
产生振动
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将振动转化为刺
激(神经冲动)
02
2、听觉的形成
声波
听神经
外
耳
道
鼓
膜
振动
听觉感受器
产生兴奋
大脑
听小骨
放大
声波
耳
蜗
(形成听觉)
02
3、影响听觉的因素
(1)年龄
听觉通常会随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弱。助听器能帮助很多听觉不灵敏的人提高听力。
02
有些人由于听觉器官的某一部分受了损伤,失去听觉,即使用助听器也很难再听到声音了。外伤、过大的音量、误用耳毒性药物等诸多因素都可能损伤听觉器官,导致听力受损,这类听力受损往往是不可逆的。
(2)听觉器官损伤
02
1.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谈谈引起听觉障碍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捂紧双耳或张嘴,这是为什么?
①鼓膜、听小骨损伤引起的传导性耳聋;
②耳蜗、听神经或大脑听觉中枢损伤引起的神经性耳聋。
捂紧双耳或张嘴,可以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防止强烈的振动把鼓膜震破。
02
4、耳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内耳(前庭和半规管)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此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流涎等症状,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晕车、晕船和航空病。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典例1】下列关于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飞机起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④两侧的气压平衡
B.鼻咽喉感染病菌后,病菌可通过⑤到达中耳,引发中耳炎
C.生活中一些人晕车、晕船,这是由于②和③过于敏感造成的
D.遇到巨响时,如果处理不当,最容易损伤耳的结构①
A
【解析】A.飞机起降时气压骤变,鼓膜内外气压失衡易受损。张嘴或咀嚼口香糖可使咽鼓管张开,平衡①鼓膜两侧气压,A错误。B.咽鼓管连通咽喉与鼓室,鼻咽喉感染病菌可经⑤咽鼓管引发中耳炎,B正确。C.②半规管和③前庭含位觉感受器,其过于敏感会导致晕车、晕船,C正确。
D.遇巨响时未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易损伤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