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声与听觉
(第1课时)
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
科学浙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了解声音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途径;了解影响声速的因素;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简单距离计算。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总结出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的条件;锻炼初步观察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类比法建立声波模型,认识声音是疏密相间的波传播;能利用声音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科学观念:
科学思维:
态度责任:
新课导入
树叶沙沙,鸟鸣啾啾,流水潺潺,琴声瑟瑟……天籁之声给人以享受。
那么,各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人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PART01
声音的产生
01
物体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太普遍了。请说说生活中的一些发声现象。
01
1.用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套和一把钢尺,试着使它们发出声音。
01
2.将手指轻轻放在咽喉处,让手指感受讲话时声带是否在振动。找一找,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会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3.总结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①讲话时声带在振动。
②舌、心脏、肠道、关节等会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01
1、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01
2、声源
(1)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作声源。
(2)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蝉又名知了。自古以来,人们对蝉最感兴趣的莫
过于它的鸣声。那么,蝉是怎样发声的呢?
蝉是通过腹部的鼓膜振动来发声的。
PART02
声音的传播
02
当我们专心地听、便会听到一些物体振动所发出的声音。那么、声音是怎样传到人耳的呢?
1.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名同学轻轻敲桌面,另一名同学把耳紧贴在另一张桌面上倾听,能听到敲击声吗?。
2.将两张课桌移开一条小缝,重复以上实验,这时还
能听到敲击声吗?。以上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
能
不能
固体
02
3.将两块铁块在玻璃缸里的水中互相撞击,能听到撞击声吗?。说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
能
液体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那么,声音在空气中可以传播吗?
02
1.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接通电源使电铃发声,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听声音有什么变化。
2.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声音逐渐减弱,最后消失。
声音逐渐增强。
3.以上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
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02
1、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科幻电影中的太空飞行器发生了爆炸,附近飞行器里的人立即看到并听到了爆炸。这样的场景合理吗?为什么?
不合理,因为太空中没有空气,属于真空环境,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02
1.在两个纸杯底各钻一个小孔,将一根长棉绳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杯底的小孔,再将绳端绕在一根细木条上,并用胶带将细木条粘在杯底上,这样,一个“土电话”就制成了。
02
2.两名同学各拿一个纸杯,相隔一定距离站立,拉紧棉绳。当一名同学对着纸杯讲话时,另一名同学将纸杯罩在耳朵上,这时能听到同学的说话声音吗?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典例1】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如图),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
A.小球的作用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B.此实验为了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实验中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D.若将此实验放到月球上做,只会观察到小球被多次弹开而听不到声音
B
【解析】A.发生的音叉振幅很小,用眼睛看不到,而小球的振幅较大,因此小球的作用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B.此实验为借助乒乓球的振动反映音叉的振动,即探究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C.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D.月球上没有空气,由于真空不能传声,故听不到声音,故D正确不合题意。
课堂练习
【典例2】如图所示,在一个透明玻璃钟罩内放一个会闪光的音乐贺卡,抽出玻璃钟罩内的空气,在贺卡闪光并播放音乐时()
A.看不到闪光,听不到音乐
B.看到闪光,听不到音乐
C.看不到闪光,听到音乐
D.看到闪光,听到音乐
【答案】B
B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抽出玻璃钟罩内的空气,玻璃钟罩内接近真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听不到音乐;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所以能看到闪光;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课堂练习
【典例3】如图所示实验中,是为了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的是()
实验①: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实验②:敲击鼓面
实验③:将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