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押题5:春晚申遗
【九科星教学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最浓重的节日,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非遗总数达44项。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不仅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
材料2:2025年春晚亮点颇多。《山河画境》借助VR和AR技术,舞台背景瞬间变幻为动态的山水画卷,山峦随着舞者动作起伏,云雾在身边缭绕,实现了现实舞台与虚拟山水的完美融合;美国流行摇滚乐队OneRepublic激情奏响经典曲目《CountingStars》,充满力量感的旋律与极具感染力的节奏,瞬间点燃全场;新能源车企崭露头角,问界亮相重庆分会场组成灯光秀方阵,小米SU7模型则出现在观众席旁……
结合材料1,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春节申遗能成功背后的文化原因。
(2)结合材料2,请以“2025年春晚:科技魅力文化交融”为题,结合《经济与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等知识,写一篇250字左右的小论文。
要求:学科术语使用规范,语言表达流畅,卷面整洁,观点明确,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与深厚底蕴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积淀,集中体现了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中华文明核心理念。其蕴含的“和平、和睦、和谐”精神,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独特性的体现,符合联合国非遗保护中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重视。
②文化传承中的活态实践与创新性发展
春节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当代中国人持续践行的“活态”文化。随着时代发展,春节习俗在保留核心内涵(如团圆、祈福)的同时,不断融入新形式(如数字红包、网络拜年),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与发展。这种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实践,使春节文化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时代适应性,符合非遗保护“活态传承”的要求。
③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共鸣
春节所倡导的“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超越了民族与地域界限,与联合国倡导的和平、可持续发展等全人类共同价值高度契合。申遗成功表明,中华文化既坚守民族特色,又具有世界意义,能够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中国智慧,这是国际社会认可春节文化价值的重要基础。
④国家文化保护与传播的推动力
我国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通过系统性的非遗申报、政策支持和国际传播,提升了春节文化的国际可见度。将春节纳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既是对中华文化贡献的肯定,也彰显了中国在全球文化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2)2025春晚不只是一场文艺盛宴,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注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让互联网企业、新能源车企等多元主体活力迸发,为春晚增添光彩。AR等技术应用,创新互动模式,推动文化传播与产业升级,让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春晚舞台上大放异彩。
新能源车企崭露头角,以绿色科技助力春晚,带动汽车产业朝着绿色低碳方向转型,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促使文化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有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春晚还是文化交融的平台,邀请美国流行摇滚乐队等国外元素参与,让春晚融通不同资源,为文化发展注入新动力,推动文化创新。
春晚展现科技创新成果,科学技术促进文化创新与发展,VR和AR技术等让传统文化实现了创新性发展,使得传统优秀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了融通创新,展现出新时代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