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热量比热容(教学设计)
年级九年级学科物理教师
课题第1节热量比热容
了解热量的概念、单位。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
物理观念
热容的单位及其读法;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会査比热容表,能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不同
教学科学思维
等问题。
目标
科学探究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
科学态度通过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中的
与责任应用,培养自己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内容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体温度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能力,即
研究物质的比热容。因为物体吸热、放热现象与生活紧密相关,所以教科书开头
就提出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显得比较自然,引导学生思考,也体现了物理教学中
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比热容是用来表示物质特性的物理量。从分析物理事实
教材到抽象出这个概念,再提升到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是很
分析高的。做好实验和做好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很重要。比热容的单位是由三个物理量
的单位复合而成,在应用时也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这一概念的教学难度
是比较大的。
本节内容由“比热容”和“热量的计算”两部分构成。比热容的概念和应
用、热量计算都是这节课的重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是这节课的难点。
1.知识储备分析:学生已学过物态变化,知道一些热传递现象,具有一定
的热学基础知识。但对于比热容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还比较陌生。
2.思维能力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实验现象,自主分析实验数据的
能力,对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较为熟悉,但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和
学情分析
实验器材的选取上受到一定限制,因此要在对学生引导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
3.学习兴趣与态度分析:学生对身边的物理现象充满好奇心,喜欢通过实
验和探究学习新知识,但在理解抽象概念时可能会遇到困难。不同学习风格的学
生,有的擅长动手实验,有的偏好理论推导,需要兼顾不同学习需求。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热量计算。
教学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
烧杯2个、2支温度计、食用油、水、电加热器、天平、滴管等。
教学
多媒体ppt,包含视频:《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用传感器比较不
器材
同物质的比热容》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
(1)水吸热的多少: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我们经常说物体吸热或放热。
例如在烧水的时候,水会吸热。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水吸收的热的多少呢?
(2)你去过大海边吗?烈日下的中午,当你在水中游泳上岸时,脚踩在思考并回答问
沙子上与在水中的感觉有什么不同?而到了傍晚,脚踩在沙子上与在水中的感题,进入情
觉又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