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内能(大单元教学设计)
第1节热量比热容
学习内容第1节热量比热容
课型课时实践操作型1课时
一、物理观念
1.理解热量(Q)的概念,明确其是热传递中能量转移的多少,单位为
焦耳(J),能区分热量与温度、内能的不同。
2.掌握比热容(c)的物理意义,知道其是反映物质吸放热本领的特性
量,理解公式Q=cm△t中各物理量的含义。
3.能列举生活中比热容的实例,并解释相关现象。
二、科学思维
1.通过“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建立比热容
的概念。
2.能根据Q=cm△t进行逻辑推理,分析“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
相同热量时,比热容大的物体温度变化小”等结论。
3.用“类比法”理解比热容:将物质吸放热本领类比为“容器装水的
课时目标
容量”,比热容越大,吸放热能力越强。
三、科学探究
1.完成“探究水和食用油吸热能力”的实验,经历“提出问题→设计
方案→收集数据→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
2.能对实验误差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方案。
3.通过实验数据绘制“温度-时间”图像,归纳物质吸放热与温度变化
的关系。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1.联系生活实例,激发对比热容应用的探究兴趣,体会物理与生活的
联系。
2.关注“能源利用与比热容”的社会议题,如太阳能热水器利用水比
热容大的特点高效储热,培养节能意识。
3.在实验中保持严谨态度,如实记录数据,尊重实验结论,反对“伪
科学”热现象解释。
能准确说出热量的定义与单位,区分其与温度、内能的差异,运用Q=
cm△t解释水比热容大的实例;能在实验中运用控制变量法比较不同物质吸
达成评价热能力,通过数据推理比热容与温度变化的关系;完成“水和食用油吸热
实验”并分析误差;联系生活中热水袋、太阳能热水器等应用,体现严谨
记录数据的科学态度。
利用多媒体展示
驱动性问
题
炎热的夏天,在海边沙滩上,人们光着脚走在沙子上感觉很烫,而走
进海水中却感觉很凉爽。
提问学生:为什么在同一时刻,沙子和海水的温度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如中午在瓷
砖地面上感觉比在木地板上热等。引发学生对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思考,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热量和比热容。
1.热量(10分钟)
概念讲解:通过具体的热传递实例,如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热量,
学习活动详细讲解热量的概念:热量是指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传递能量的多少,
用符号Q表示。强调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只有在热传递过程中才有意义,
不能说物体“含有”或“具有”多少热量。
单位介绍:介绍热量的单位是焦耳(J),举例说明1焦耳热量的大小,
如将一个鸡蛋举高1米所做的功大约是1焦耳,让学生对热量单位有一个
直观的认识。
生活实例分析:让学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现象,如烧水时水吸
收热量温度升高、冬天用热水袋取暖时热量从热水袋传递到人体等,加深
学生对热量概念的理解。
2.实验:比较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情况(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