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经典常谈》的作者朱自清及写作背景,掌握书中所介绍的经典著作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2.?学习书中介绍经典的方法,如梳理脉络、分析要点、解读内涵等,提高对经典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积累经典名句和相关文学文化知识,拓宽文化视野。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总结经典著作的共性与个性,提升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撰写读书报告、开展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中国经典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
2.?引导学生认识经典的当代价值,体会经典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3.?培养学生尊重经典、研读经典的良好习惯,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经典常谈》中对各经典著作的介绍和解读,掌握经典的核心内容和思想。
2.?学习朱自清介绍经典的方法,学会运用恰当的方式解读和分享经典。
(二)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经典著作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以及它们在当代的意义。
2.?帮助学生克服对经典的畏难情绪,激发自主阅读经典的兴趣。
(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介绍作者、背景及经典著作的基本情况,解读重点内容。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经典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分享观点和感悟。
3.?任务驱动法:布置阅读任务、探究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4.?情境教学法:创设与经典相关的情境,如经典诵读、文化体验等,增强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播放一段经典诵读视频,如《论语》名句、唐诗宋词等,营造文化氛围。
2.?提问引导:“这些经典作品穿越千年,至今仍被传颂,它们有着怎样的魅力?我们该如何走近这些经典?今天,我们将通过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来开启经典之旅。”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5分钟)
1.?介绍朱自清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学术贡献,强调他在文学和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
2.?说明《经典常谈》的写作背景,即20世纪30年代,为了让中学生了解经典,朱自清以通俗的语言撰写了这部著作,引导学生认识其写作目的和意义。
(三)整体感知(10分钟)
1.?学生快速浏览全书,了解《经典常谈》所介绍的经典著作种类,如《说文解字》《周易》《论语》《孟子》《诗经》等。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书中介绍经典的方式,如按历史朝代顺序、以经典的性质分类等,总结其结构特点。
3.?请学生选取一本自己熟悉的经典,对比书中的介绍,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新的认识。
(四)经典解读(20分钟)
1.?选取《论语》作为重点解读对象:
-引导学生阅读书中关于《论语》的章节,梳理《论语》的成书过程、主要内容和思想核心,如“仁”“礼”等。
-结合书中引用的《论语》名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分析其内涵和现实意义。
-组织学生讨论:在现代社会,我们该如何理解和运用《论语》中的思想?
2.?选取另一部经典,如《诗经》,采用类似的方法进行解读,重点分析其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五)阅读方法指导(10分钟)
1.?结合《经典常谈》的阅读,总结阅读经典的方法:
了解经典的背景和作者,有助于理解其内容和思想。
抓住经典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把握其主旨。
结合注释和解读资料,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
联系现实生活,思考经典的当代价值。
2.?推荐学生运用这些方法,选择一本经典进行自主阅读。
(六)拓展延伸(10分钟)
1.?开展“经典名句接力”活动,学生轮流背诵经典名句,并简要解释其含义。
2.?布置探究任务:选择一部《经典常谈》中介绍的经典,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其影响和传播,下节课进行分享。
(七)课堂小结(5分钟)
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经典常谈》的作者、背景、内容及经典解读的方法。
2.?强调经典的重要性,鼓励学生通过《经典常谈》作为桥梁,走进更多经典,汲取文化智慧。
(八)布置作业(2分钟)
1.?阅读《经典常谈》中未解读的一部经典章节,撰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选择一句经典名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感悟文字。
五、教学资源
1.?《经典常谈》原著及相关注释、解读资料。
2.?经典诵读音频、视频资料,经典著作的相关图片、影视片段。
3.?多媒体课件,包含作者介绍、经典内容梳理等。
六、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对经典的兴趣和接受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避免内容过于枯燥。
2.?注重引导学生将经典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经典焕发出时代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