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初中物理探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docx
文件大小:53.61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6-24
总字数:约1.17千字
文档摘要

探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

1.平衡螺母的作用:实验前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目的:便于测量力臂、避免杠杆自重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2.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操作:(平衡螺母向上翘的那端调)。

注意:杠杆平衡后,在实验过程中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

3.实验时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便于测量力臂。

4.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5.测量多组数据的目的:寻找普遍规律。

6.实验前,杠杆没有在水平位置静止也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静止/匀速转动。

7.在平衡杠杆的两端加、减钩码或移动钩码后杠杆的偏转情况:

若F1L1≠F2L2,则哪边乘积大,杠杆的哪端下降。

8.弹簧测力计从竖直拉杠杆变成倾斜拉杠杆,杠杆仍保持水平平衡时,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拉力力臂逐渐变小、弹簧测力计示数逐渐变大。

9.让支点处于杠杆中央的目的:避免杠杆自重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10.探究:“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仍然成立?”多次调整力和力臂的大小进行测量,发现:F1L1总是大于F2L2,其原因是:杠杆自重对实验有影响。

11.本实验选用钩码进行实验目的:确保拉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同时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支点到动力和阻力作用点的距离就是力臂。

12.将一端钩码换成弹簧测力计的好处:能直接测出拉力的大小和任意改变力的方向。

13.将一端钩码换成弹簧测力计的目的是:便于正确认识力臂。(力臂是支点到垂足的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14.小明发现本实验中,钩码对杠杆拉力的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于是得出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老师指出小明的结论是错误的,请你提出一条实验改进的建议:取下右侧的钩码,改用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动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沿非竖直方向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记下弹簧测力计示数F2,F2>F1。

15.粗细均匀的杠杆,用细线从中间系住悬挂起来,杠杆静止在非水平位置,则应将细线向下沉的一端调节。

16.另一小组在实验时,在杠杆平衡的情况下,用带杆的滑轮水平向左缓慢推动右边挂钩码的悬线(保持上端悬点不动),如图所示,不计摩擦,杠杆不能(选填“能”或“不能”)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原因是:右侧悬线对杠杆的拉力大小不变,方向变化,导致力臂变小,不满足杠杆平衡条件。

17.杆秤就是杠杆平衡条件的一个应用,是中国最古老也是现今人们仍然在使用的一种称质量的简易工具,由带有秤星的秤杆、秤砣、提纽等组成。如图所示,此杆秤有两个提纽,使用它称较重的物体时,应选_A_(选填“A”或“B”)处的提纽。

18.杠杆是否处于水平位置平衡,是由杠杆与重垂线是否垂直来判断的,这是利用了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