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
1.原因:战国时期,各国的战争影响了社会稳定,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过上
安定的生活。
2.条件: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增强,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秦王嬴政为灭六国
做了充分的准备。
3.灭六国时间: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4.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始王嬴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
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3.秦灭六国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混战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统一
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1、秦始皇统一后巩固统一的措施(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以皇帝为中心中央集权制度:①皇帝制;②三公九卿制;③
郡县制。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
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2)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
★秦朝统一文字的意义: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们
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
★秦朝统一货币的意义: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
★秦朝统一度量衡的意义:促进经济的发展。
(4)思想上:统一思想,焚书坑儒;
(5)军事上:开拓边疆(派兵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
等郡;派兵北击匈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使其管辖的范围大
为拓展。
(6)其他: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并修筑贯通全国的交通网;开凿灵渠,沟
通了湘江和漓江,把今天的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促进了水路交通的发
展。
2.秦的疆域: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的暴政
1.表现: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刑罚严酷;“焚书坑儒”;秦二世的
统治更加残暴。
2.影响:秦朝的暴政使社会经济严重破坏,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
的反抗。
★二、陈胜、吴广起义(又名“大泽乡起义”;成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1.原因:①直接原因:遇雨误期,按律当斩;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2.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众起义。
3.经过:陈胜称王,在陈建立“张楚”政权,向西进攻,直逼咸阳。结果起义失
败。
4.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后
世人民反抗残暴。
★三、秦朝灭亡(易错:最后推翻秦朝的是刘邦领导的起义军)
1.项羽: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以少胜多,大败秦军。(成语“破釜沉舟”)
2.刘邦:公元前207年,直逼咸阳,灭亡秦朝。(成语“约法三章”)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的建立
1.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斗争,
以刘邦的胜利告终。(成语“四面楚歌”)
★2.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称为西汉。刘邦是汉
高祖。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目的: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采纳道家“无为
而治”的主张)
1.汉初的社会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1)状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社会十分贫困,经济萧条。
(2)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战乱的破坏。
2.措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①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家务农;(解甲归田)
②将奴婢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释奴为民)
③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鼓励生产)
④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轻徭薄赋,“十五税一”)
3.影响: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得以稳定。
★三、“文景之治”
1.汉文帝、汉景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①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
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三十税一”)。②提倡节俭:提倡
勤俭治国,以身作则(汉文帝以节俭著称)。
2.经济发展:手工业有较大发展;商业繁荣。
3.影响: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
景之治”。
★西汉兴盛的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注意休
养生息,重视发展生产;统治者对外积极交往;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