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联系全球视野现实关怀
摘??要: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要让家国情怀素养落地需要关注三点:把握整体联系,让家国情怀水到渠成;树立全球视野,让家国情怀丰满立体;注重现实关怀,让家国情怀内化于心。
关键词:核心素养;家国情怀;整体联系;全球视野;现实关怀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1]5。家国情怀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学科课程目标中的最高层级,是历史教育的根本旨归,在五大核心素养中居于核心地位[2]。相对于其他四个核心素养而言,家国情怀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和精神体悟,在课堂中落地又成为一个教学难点。本文聚焦这个难点,结合笔者近期执教的几个统编教材的实践案例,阐释家国情怀素养落地应当关注的三个点,以求教于方家。
一、把握整体联系,让家国情怀水到渠成
(一)学科素养的整体联系
在历史教学中,会有教师产生困惑:家国情怀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和精神体悟,相对于其他素养而言,似乎在课堂中更难落实。其实,这样的困惑还是源于对五大学科素养之间的联系没有理解到位。核心素养五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既要注重对某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3]。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历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体现了诸素养中的价值目标[4]9。据此,可以理解家国情怀为输出端,是通过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史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也就是中学历史思维能力中关键能力的培养,最终形成的必备品格。也就是说,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是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史学思想方法,家国情怀则指向以上史学思想方法践行后的效果[5]。五大核心素养的关系如图1所示。因此要让家国情怀在课堂中真正落地,就必须关注根基,即在课堂中充分涵养其他素养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心中的家国情怀水到渠成。否则,家国情怀就会因生硬的拔高而显得虚无缥缈了。
(二)家国情怀的水到渠成
以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中《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为例,本节课聚焦培养的素养目标,是引导学生感受20世纪初民族危亡背景下优秀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体验中国共产党人的创建“初心”。以上目标的达成建立在其他素养的综合涵养中:引导学生回到20世纪初的中国这一特定的时空环境中,了解历史人物和相关事件,才能理解萌生于他们内心的爱国情怀。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呈现了一张1917—1919年军阀割据示意图引导学生走进中国共产党诞生时的时空环境。在该课结尾处,再次呈现这张示意图,并配以总结:20世纪初,中国内有军阀割据混战,外有列强争夺侵略。在这样的时空舞台上,发生了五四运动,中共一大、二大、三大,国民党一大,国民革命运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在此,示意图的反复应用意在涵养学生的时空素养;此外,为了让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笔者选取了《中共一大十三位代表的基本情况》《陈望道: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者、坚守者和实践者》等史料,引导学生在研读史料中捕捉历史人物的细节,这又是史料实证素养的涵养。最后是总结叙述:这群年轻知识分子的建党大业奠定了新中国的基石。他们曾经的探索与奋斗,他们所取得过的辉煌,或是所遭受到的挫败,他们个人选择所内蕴的历史必然性,不管人们是否自觉地铭记,也不论人们怎样评说,他们的生命及其精神,已永远地闪烁在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灿烂星空中。回望先人,今天的我们身处时代巨变的潮流之中,又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呢?这样的结语蕴含着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历史解释:人既是历史的产物,更是历史的创造者,爱国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课堂进行到此,学生内心的家国情怀油然而生,真实而又自然。总之,家国情怀不是孤立的涵养,生硬的拔高,而是在诸素养涵养中的水到渠成。
二、树立全球视野,让家国情怀丰满立体
(一)家国情怀中的全球视野
家国情怀素养要在历史教学中真正落地,前提是对这一素养的内涵有一个正确理解。当下有部分教师存在着对家国情怀认识窄化的倾向,认为家国情怀仅仅是对家国的情感和对国家、民族、文化和道路的认同。其实,仔细研读课程标准,我们会发现家国情怀包括上述内容,但又绝不局限于此。在课程标准不同章节都有如下表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中家国情怀还包括能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水平1、水平2),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历史发展的进步历程(水平3、水平4);必修课程的“学习要求”中指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以开放的心态,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