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
班级姓名小组号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知识补充,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通过反复诵读,梳理诗歌的内容。
3、通过小组合作,体悟诗歌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梳理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体悟诗歌情感。
【导学流程】
基础感知
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3、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5、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6、在《拟行路难(其四)》中,表现作者极度矛盾和忍辱负重的句子是哪两句?
深入学习
7、下列对诗句所运用手法的说明,有误的一项是(????)【来源: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其四)】
A.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比兴,反问)
B.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借代,夸张)
C.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对偶,比喻)
D.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比拟)
三、知识补充
1、作者简介
鲍照(约414—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
鲍照出身寒微,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但空有一腔才华,不被朝廷重用,一辈子愤愤不得志,至多只做过一些小官,最后死在战乱中。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他的作品充满了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不平的情绪,诗风雄健奔放,俊逸潇洒,其诗文与谢灵运一样有影响,在生年就颇负盛名,对唐代诗人李白等产生重大影响,居然史书无传。可见,鲍照身前身后的寂寞冷清情况。钟嵘为之叹道“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鲍照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门阀制度
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
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西汉武帝以后,崇尚儒学,官僚多以经术起家。他们授徒讲学,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子孙承家学,继续为官。久而久之,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
4、诗歌大意: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不同).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这句说,歌唱声因举杯饮酒的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5、全诗情感
全诗通过刻划诗人满怀郁结,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忍辱负重而又悲怆难抑的自我形象,抒发了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表达了对当时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愤慨。
《拟行路难》
班级姓名小组号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知识补充,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通过反复诵读,梳理诗歌的内容。
3、通过小组合作,体悟诗歌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梳理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体悟诗歌情感。
【导学流程】
基础感知
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就是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3、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