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写传统文化,立“文化自信”!这11篇满分作文笔下生花.pdf
文件大小:1.38 MB
总页数:15 页
更新时间:2025-06-24
总字数:约2.25万字
文档摘要

写传统文化,立“文化自信”!这11篇满分作文笔下生花

01 驼驼铃铃声声起起

文/刘峻屹

丝路越千年,海皆相连。

千年前,驼铃声声,丝绸轻舞,从长安出发,穿越戈壁翻越天山,一路向西。那是丝绸之路,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时

光荏苒,岁月如梭。今天,历史的车轮继续转动,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再次向世界伸出了友谊之手。

瀚海阑干,布冰百丈,长河大漠,落日正圆。忽而闻得驼铃声阵阵回响,在广袤无垠的沙海中荡漾,何人哉?通西域者,张骞

也。当在大月氏目睹青铜器纹样与中原饕餮纹的暗合,在疏勒城听闻梵音与编钟的共振时,他便被这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景象深

深吸引。因为这些民族间的“不一样”,于是,汉朝的汗血宝马驰骋疆场,葡萄藤在中原大地生根发芽,琵琶与筚篥的旋律交织成华

美的乐章……虽然文化各异,民风迥然,但互通有无、差异共荣的理念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催生出了大国气象

的多元底色。时过境迁,张骞的足迹早已被黄沙掩埋,但那亘古长安城石榴花开遍,至今仍在证明——

求同存异,开放共荣。

海天相接,飞湍争喧,晨雾如洗,金阳如线。一阵激昂的螺号声划破长空,层层激荡,回响在无垠的大海上,震颤着每一寸波

涛,何人哉?下西洋者,郑和也。当满剌加的锡器纹样融入宣德炉的铸造印记,当榜葛剌长颈鹿昂首于金陵兽苑,他为亲手促成这

奇观而感到自豪。这些地域间的“不一样”,造就了中国牵星术与阿拉伯航海图的嫁接,成就了《郑和航海图》的融合智慧;清真寺

飞檐与闽南燕尾脊的共舞,见证了伊斯兰文明在东方土壤的异色绽放……这支无炮舰的舰队留下了六百座海外碑刻,将中华文化远

播至大洋彼岸,帆影散去,留下真理——

以和为贵,互鉴互通。

在浩瀚无垠的天地间,开放之姿如晨曦初绽,包容之心似海纳百川,美美与共,绘就和谐共生的壮丽画卷。务实合作,如织锦

般细密交织,命运共联,编织着世界梦想的经纬。忽而闻得呐喊声阵阵铿锵,在苍莽无疆的世界上激昂,何人哉?展未来建设者

也。当阿拉山口的风吹过苏伊士运河,携带着古老的传说,穿越时空的隧道,轻拂过苏伊士运河的波光粼粼,中欧班列的汽笛,如

远古的号角,惊扰了戈壁滩上悠然自得的沙鸥。这些国家间的“不一样”,使得奔行在铁路上的列车,驰骋在公路上的汽车,联通各

国的空中航班,劈波斩浪的货轮,快捷方便的数字电商,共同带动周遭国家一路生花,成为新时代国际贸易的驼铃、帆影。这支21

世纪的“钢铁驼队”载着希望驶于国度之间,使历久弥新的中国智慧深入人心——

美美与共,和合共生。

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千万年驼铃声响,三万里丝路共兴,在这条路上,我们看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碰撞融合,

看到了“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开放共荣,看到了“抬眸顾乾坤阔,日月星辰任我攀”的携手竞渡。

一条道路的历史,不仅映射出一部人类的发展史,更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从历史传承到时代共鸣,“和合”包容的

中华文化始终在启示我们:正是姹紫嫣红、各有千秋的“不一样”,才组成异彩纷呈,春色满园的“百花放”。

无数铃声摇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从“不一样”中窥见“新气象”,秉承包容之心,善借“和合”之慧,方可千帆竞渡,百舸争

流,共驭风浪,齐跃云霄!

(作者通联: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初三)

推推荐荐理理由由

指指导导老老师师袁袁雪雪::

本文亮点颇多。立意层面,文章围绕导语的三句话,以丝绸之路的古今变迁为切入点,巧妙地展现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

立意,体现出小作者独特的视角与对材料深度的思考。

写作层面,小作者用三个主体段落,以张骞出使西域互通有无、郑和下西洋交融文化、丝绸之路共谋发展三个事例,由古至

今,层层深入地呈现“求同存异”“以和为贵”“美美与共”的观点,展现出丝绸之路上“不一样”的交流碰撞中中国的智慧,思路清晰,

结构完整。内容上,文章事例都以场景描写的方式呈现,既具有画面感,又能巧妙呈现丝绸之路上的时代变迁,佐之以段尾总结分

析,让读者感受到“和”文化的深刻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