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4:分析愤的根源是什么?探究原因“愤”的根源,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时代的悲剧英雄的悲愤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有何深意?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课文探究2.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复国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复国失地的强烈愿望。3.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①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能不涌上笔端?②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讽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③用典。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的典故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4.关于“中原北望气如山”中的“气”,有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气”即悲愤,有的认为“气”为“豪壮之气”,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同意“气”为“豪壮之气”。理由:①从前后诗意看。首句言明早年不知道恢复中原之事甚为艰难,所以在北望沦陷的中原时,不禁豪气干云,如山般壮伟坚强,前后两句构成因果关系。如果把此“气”理解为“悲愤”,则割裂了两句诗间的语意联系。颔联“承”首联而来,写南宋军队抗击金兵侵犯而水陆俱胜的史实,同时也回顾了自己的特殊经历,大有一展抱负之势,是“气如山”的形象再现。②从表现手法上看。“气”释为“悲愤”,从表面上看有诗题中的“愤”字,其实这样反而使诗意直白浅露,不够含蓄蕴藉。同时,与“塞上长城空自许”无法构成照应和对比。“气”释为豪壮之气,与“塞上长城”之志相互辉映,诗人昔日之“气”之“志”,而今已成“空自许”,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气”作豪壮之气讲,不仅使上下诗意贯通,结构谨严,而且更有力地抒发了诗人胸中郁积的“悲愤”之气。小结:“愤”的内容朝廷主和、阻挠北伐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岁月蹉跎、年华空老苟且偷安、无人领军“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中含“叹”诗人如何抒情?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直接抒情列锦用典用典艰,道出辛酸与坎坷,暗指投降派对敌人妥协退让,对爱国志士排挤打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尾联拓展提升《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张孝祥《六州歌头》知识拓展诗歌主旨这首诗语言明畅,劲健有力,沉雄浑厚,感慨苍茫,真有英雄暮年之叹。被称为是陆游“一生爱国热情的艺术概括”。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陆游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拓展探究,知人论世结合自己所查资料,小组讨论:陆游爱国精神的源头?1、思想源头:华夷之辨“华”指中原,华夏,中原人民是以农耕文明为主,当时社会农耕文化落后,故军事力量弱小;而“夷”指北方的少数民族,他们在生活中主要以游牧为主,靠打、猎、捕维持生活,故他们的军事力量强大。因此金人时不时南下侵犯中原,陆游自幼就受到被侵犯环境的影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