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学习目标1.掌握、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2.梳理文章的结构、情感脉络,理解文章内容。3.感受苏轼的情感变化过程,学习他豁达的生活态度,感受他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
作者简介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文诗词书画苏轼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题西林壁》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派词的创始人《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初四大家“散文”“诗”“词”“书法”文学理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绘画”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朱竹:朱笔画的竹,亦指红色的竹。朱笔画竹,始于苏轼。作画擅枯木怪石.作者简介
苏轼简介
作品风格变化乌台诗案之前,苏轼自任杭州通判以来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其作品中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乌台诗案
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遭到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的弹劾,被扣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了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作诗的由来和词中典故的出处。当时苏轼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得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黄州后,他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公元1082年,他又来到赤鼻矶,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著名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后又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赤鼻矶),写下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形式上:铺采摛文——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内容上:体物写志——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侧重写景,借景抒情”(写景叙事,抒情说理)。骚赋赋的发展知人论世——文体常识屈原汉魏晋唐宋辞赋骈赋律赋文赋赋楚辞体,屈原《离骚》长、铺排、主客问答形式、韵散夹杂,司马相如《上林赋》四六言、讲究平仄押韵、辞藻绮丽,江淹《别赋》唐宋科举考试所用,题目、字数、韵律、平仄都有严格限制。“古文运动”产物
四六为主追求骈偶。语音要求声律谐协。文辞讲究藻饰用典。内容侧重写景抒情。形式常为主客问答。铺采摛文(讲究藻饰和用典),体物写志(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杜牧《阿房宫赋》曹植《洛神赋》欧阳修《秋声赋》庾信《哀江南赋》赋(赋的特点)
1、壬戌()2、属客()3、窈窕()4、万顷()5、冯虚()6、扣舷()7、桂棹()8、溯流光()9、倚歌而和之()10、袅袅()11、幽壑()12、嫠妇()13、愀然()14、相缪()15、荆州()16、舳舻()17、旌旗()18、酾酒()19、横槊()20、麋鹿()21、扁舟()yǎotiǎorénxūqǐngpíngzhǔzhàoniǎosùxiánhèYǐ,líhèqiǎomíliáojīngzhúlújīngshīshuòpiān读文正音
22、匏樽()23、相属()24、蜉蝣()25、一粟()26、须臾()27、挟飞仙()28、遨游()29、消长()30、苟非吾之所有()31、惟江上之清风()32、无尽藏也()34、肴核()33、洗盏更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