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谈》
班级姓名小组号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知识补充,了解茅盾的生平及其创作成就,积累文学常识。
2、通过阅读文章,梳理六幅风景的内容。
3、通过小组合作,感知解放区军民崇高的精神境界,培养珍惜和平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文章,梳理六幅风景的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感知解放区军民崇高的精神境界,培养珍惜和平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
【导学流程】
基础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主要描绘了哪些风景画面?你能根据画面内容分别用四字短语加以概括吗?
2、这些画面写了哪里的风景或生活?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
3、第二段中“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中的“长”能否换成“伸”“露”“冒”?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反复出现,有何作用?
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风景才是真正的风景?
6、“民族的精神”在文中指的是怎样的精神?
深入学习
7、与例句中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来源: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7课-《风景谈》分层作业-基础版】
例: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现在却静静地坐着,温雅得和闺女一般。
A.这鞋一到红军的脚上,那就成了“量天尺”了,地再广,山再高,他们也能把它“量”完。
B.宇宙本来是无所谓情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所以花会笑,海会哭。
C.我们也仿照八股文章的笔法来一个“八股”,以毒攻毒,就叫做八大罪状吧。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三、知识补充
1、作者简介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革命文艺奠基人。组织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现实主义文学观是其文学思想的核心,要求将“最典型的人物事态”放置到“力所能及的广阔画面上”去展现。
他的小说善于选取大题材,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反映时代本质特征。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散文善于使用以物言情寄意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2、主要作品:
小说:《子夜》《蚀》《虹》《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
戏剧:《清明前后》
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卖豆腐的哨子》
文论:《鼓吹集》《夜读偶记》《文艺论文集》《论雅俗共赏》
3、写作背景
1940年5月茅盾途经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茅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写下了《白杨礼赞》的姊妹篇《风景谈》。“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世界的民主潮流是这样的汹涌澎湃,然而看看我们自己的国家,却那么不争气。贪官污吏多如夏日之蝇,文化掮客,帮闲篾片,嚣嚣然如秋夜之蚊,人民的呼声,闷在瓮里,微弱到不可得闻。在此期间,应写的实在太多,而被准许写的又少得可怜,无可写不得不写。待要闭目歌颂吧,良心不许;搁笔装死罢,良心不安;于是而能幸见于刊物者,大抵半通不通,似可懂而不可懂……中国的作者多少年来是不得不在夹缝中猜度的。”
4、解题
风景谈”即谈风景,是宾语前置。所谓“风景”,《辞海》的解释是“风光景色”。换句话说,也就是可供人观赏的建筑物、自然景象等。但这篇散文中,作者所说的“风景”还应包括人,作者认为人是风景的“构成者”,是风景的“主宰”。因此,我们在理解本文的风景时应从课文实际出发,一要考虑人的活动,二要顾及人类活动的自然背景。
归纳总结
文章以细致优雅的笔触描绘了六个逼真如画的风景片段,构成六幅色调鲜明的画面。这里的“风景”,不仅包括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人类的活动。表面上谈的是自然“风景”,实际上是在写主宰“风景”的人。
六幅画面,第一幅泛指人类的活动,其余各幅描写的地点都是延安,描写对象都是解放区的人民和战士,不仅写他们的生产劳动、武装斗争,还写他们崇高的精神世界。可见,作者名义上谈风景,实际上是写人,而写人当中突出解放区军民,尤其突出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含蓄说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身上寄托着我们民族解放的希望,是一曲优美的革命赞歌。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六幅“风景”的描绘,赞美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表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