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谈》
班级姓名小组号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知识补充,了解茅盾的生平及其创作成就,积累文学常识。
2、通过阅读文章,梳理六幅风景的内容。
3、通过小组合作,感知解放区军民崇高的精神境界,培养珍惜和平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文章,梳理六幅风景的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感知解放区军民崇高的精神境界,培养珍惜和平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
【导学流程】
基础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主要描绘了哪些风景画面?你能根据画面内容分别用四字短语加以概括吗?
明确:沙漠驼铃
高原归耕
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2、这些画面写了哪里的风景或生活?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
明确:描写了延安的风景和军民的生活
黄土高原”“北国”,多处写到“延河”(延安的景)
欢歌掮犁夜归的人;“生产”归来、操七八种方言唱雄壮歌曲的文化青年;在荒山石洞读书的人;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聚会在“茶社”里的青年;清晨号兵(延安的人)
3、第二段中“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中的“长”能否换成“伸”“露”“冒”?
明确:不能,这个“长”字用得非常传神,它一方面道出了山势之高,耕牛爬坡动作速度之缓慢;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晚归的种田人与黄昏景色之协调融合,姗姗归来的耕牛给黄昏恬静的山野增添了诗意和生机,给读者以艺术的美感。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反复出现,有何作用?
明确:①“自然是伟大的”指大自然的美,即沙漠的纯然一色,苍茫寂静。
②“人类更伟大”指人类活动的美,即昂然高步的骆驼、整齐排列的方阵、猩红方形的大旗,给沙漠带来了庄严妩媚的美,给大自然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带来了活力与生机。
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风景才是真正的风景?
明确:作者认为,真正的风景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展现,而是有人类伟大活动、体现民族精神的风景。以下是具体分析:
(1)人类活动赋予风景意义
作者在描绘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a等场景时,强调人类的活动让自然景观更加庄严、妩媚。例如,沙漠的苍茫寂静因驼铃而变得生动,黄土高原的秀美因人民的辛勤劳作而更具生命力。
(2)民族精神是风景的核心
在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中,作者突出了知识青年、解放区人民和革命战士的精神风貌。这些场景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体现了民族精神的坚毅、勇敢和崇高。
(3)人类创造“第二自然”
作者认为,人类的高贵精神填补了自然界的疲乏,创造了“第二自然”。这种风景不仅是形式上的美,更是内容上的升华,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超越。
综上所述,作者笔下的“真正的风景”是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完美结合,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这种风景不仅展现了自然的伟大,更彰显了人类的伟大,尤其是民族精神的伟大。
6、“民族的精神”在文中指的是怎样的精神?
明确:“民族的精神”,在当时是指对内反对黑暗势力的统治,对外反对外来民族的侵略和压迫的精神。通过两个战士形象,典型而又形象地表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
深入学习
7、与例句中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来源: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7课-《风景谈》分层作业-基础版】
例: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现在却静静地坐着,温雅得和闺女一般。
A.这鞋一到红军的脚上,那就成了“量天尺”了,地再广,山再高,他们也能把它“量”完。
B.宇宙本来是无所谓情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所以花会笑,海会哭。
C.我们也仿照八股文章的笔法来一个“八股”,以毒攻毒,就叫做八大罪状吧。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例句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A.表示特殊含义;
B.表示引用;
C.表示强调突出;
D.表示反语。
故选A。
三、知识补充
1、作者简介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革命文艺奠基人。组织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现实主义文学观是其文学思想的核心,要求将“最典型的人物事态”放置到“力所能及的广阔画面上”去展现。
他的小说善于选取大题材,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反映时代本质特征。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散文善于使用以物言情寄意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2、主要作品:
小说:《子夜》《蚀》《虹》《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