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中国美术ARTINCHINA
以传统中国画品评法则审视AI中国画的技术与审美挑战
陈朵朵/中国科学院大学特别研究助理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绘画创作领域的应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算法和深度
学习模型,AI不仅能够生成图像,而且能够模仿各种艺术风格。这一技术革新给艺术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同时也带来
了一系列的技术与审美挑战。本文以传统中国画品评法则为观察框架,探讨AI中国画在技术和审美层面的发展,剖析其优
势和局限,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AI?中国画?品评法则?技术进展?创作变革?审美局限
一、AI中国画与中国画的品评法则
在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长河中,中国画形成了一个以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为底蕴,具有独特造型语言和审美法则
的艺术体系,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魏晋
南北朝时期,绘画理论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中
国古代绘画品评的基础准则——“六法”。此后,“六法”
在历朝历代得到了不断补充和丰富。正如郭若虚在《图画
[1]“六法”
见闻志》中描述的那样:“六法精论,万古不移。”
自提出以来,即成为中国古代画家、鉴赏家、评论家最为
遵循的绘画品评标准之一。
如今,人工智能(AI)技术生成的中国画已经取得了
显著的技术进展,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绘画的自动化,而
且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一种对人类创造力的复制。如果借
用“六法”的理论框架观察AI基于任颐《苏武牧羊》生成
的《牧羊图》,我们可以看到其已经基本能够实现应物象
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的基本要求,只是在
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两个法则上还有所欠缺,故而在“以
形写神”上还有所不及。
气韵生动是统领“六法”的最高法则,“气”是中国传
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提出“文
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气韵生动是对
画作的总体要求,即画作应该有一种鲜活的精神气质和流
[2]
转的韵律感,这种气质和韵律才能赋予画作生机和活力。清?任颐?《苏武牧羊》?148.5cm×83.3cm?纸本设色?1883年?中国美术馆藏
No.32024理论研究111
如果画作缺乏生动之气韵,则其必定会显得僵板、呆滞。将这种对绘制者的训练转换成对AI的训练。只要设定合
关于骨法用笔,张彦远认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适的训练数据和生成规则,哪怕是一个从未学习过中国画
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的人也可以通过AI绘画工具定制自己想要表现的图像内
[3]。在张彦远看来,描绘物象并不只是表面的模
者多善书”容。同时,AI通过深度学习,可以从海量的绘画样本中提
仿,而是要深入捕捉物象的本质特征和“骨气”。这种“骨取和学习绘画元素,例如线条、色彩、构图、主题等。这种
气”需要用笔意来体现,因此善于绘画的人往往也擅长书法。学习过程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不受某个艺术家或者
他希望以此强调笔的骨力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审美地位。艺术流派的风格束缚,可以融合多元的艺术风格和技巧。
在中国画中,线条不仅是描绘物象的工具,更是表达AI可以根据输入的指令或描述,生成各种不同主题的中
情感、传递气韵的媒介。中国画的线条或沉稳刚劲,或细国画作品。这种生成的过程不受限于具体的题材,因而生
腻绵长,不同形态和力度皆取决于艺术家的情感和创作意成的作品主题和内容十分丰富。
图。笔墨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语言。中国画强调的“骨力”AI可以在生成一幅中国画时参照宋代的笔墨技法,同
和“气韵”需要通过笔墨的变化和运动来传递。这种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