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甄选构建贯穿
摘??要:地理综合思维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要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教师就要:透析教材案例,让学生知晓如何综合;甄选真实情境,让学生形成思维惯性;构建思维导图,让学生掌握解决路径;贯穿发展理念,让学生拓展思维视野。如此层层引导,学生才能学会以抽丝剥茧的方式逐层进行分析,建立综合分析的思维模式,提升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关键词:地理综合思维;地理要素;情境教学;思维导图
地理综合思维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区域认知素养都从属于人类认识地理环境的基本思想方法论,它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下面,笔者以湘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以下简称“湘教版教材”)的教学为例,谈谈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策略。
一、透析教材案例,知晓如何综合
要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教师应让学生知晓地理综合思维的具体内容,也就是综合什么的问题。从思维的品质要求来看,综合思维要求学生: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能够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能够从地方或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地方或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以及区域人地关系问题。
如笔者在执教湘教版教材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德国鲁尔区”时,设计如下教学活动。
[师]PPT展示:(1)德国鲁尔区交通位置图;(2)鲁尔区煤炭资源分布及铁矿石来源分布图。
提问:德国鲁尔区为什么能在19世纪中叶形成世界著名的工业区?
[生]阅读地图,小组合作讨论鲁尔区形成的区位条件,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补充,并作出相应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要素的综合,全面解读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状态,学会从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两大角度全面分析某一工业区的区位条件。
[师]PPT展示:(1)世界三次产业革命进程图;(2)德国鲁尔区产业结构变化表。
提问:德国鲁尔区的发展经历了哪四个过程?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
[生]阅读图表,小组合作讨论分析鲁尔区“起步—辉煌—衰落—复兴”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时间的综合,动态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时间的过程是某空间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绝对运动状态,动态分析主要是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演变过程的分析,涉及变化的状态、变化的原因和变化的结果等方面。
[师]PPT展示:(1)20世纪末鲁尔区工业分布图;(2)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线路分布图;(3)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和鲁尔区改造后的发电厂景观图。
提问:德国鲁尔区如何从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入手进行综合整治?
[生]阅读图表,小组合作探究“针对内部生产结构单一这一内在原因,以及外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冲击这一根本原因,鲁尔区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上台发言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地方或区域的综合,系统把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实质。用地方或区域综合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学生更容易系统地认识问题,从而找到问题的本质,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二、甄选真实情境,形成思维惯性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所学知识被实际应用的情境下学习,会更好地理解、迁移和应用所学知识,减少记背下来却不能应用的惰性知识的形成,从而获得更多的活跃知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在学生发展方面,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可创设真实的生活(生产)情境,让学生能直观地观察某一个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探究其产生或存在的原因,揭示其寓含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在其他区域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存在的理由是什么等。如此层层推进问题,有助于学生形成常态化的综合思维意识。
如笔者在执教湘教版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时,展示东南亚某地街道局部图(图略),让学生观察后思考解决以下问题。
(1)图中建筑物的结构和布局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图中道路旁的植物景观反映了怎样的气候特征,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推测只在道路一边种植的原因。
(3)根据图中汽车停放特点和地面交通标志线设置,推测这样设计的目的。
(4)街道上设置了密集的排水口、摆放了密集的垃圾箱,这是为什么?
(5)根据图中建筑物的特点,推测我国哪些地区也有类似的建筑物分布,理由是什么。
该情境内容主要反映的是气候对建筑、植物、城市规划的影响。在低纬度地区高温、多雨的情况下,建筑和城市规划都要有相应的通风、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