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文山]2025年云南文山州强制隔离戒毒所警务辅助人员招聘4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docx
文件大小:2.73 MB
总页数:150 页
更新时间:2025-06-24
总字数:约7.2万字
文档摘要

[文山]2025年云南文山州强制隔离戒毒所警务辅助人员招聘4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一、言语理解与表达。本部分包括表达与理解两方面的内容。请根据题目要求,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其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共30题)

1、我们不能停步,只能咬牙坚持。走过去你就胜利了,你的________渐渐平息下去,以后生活的种种难处依然存在,但是你已经能够________它们了。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内心掌控

??B:心态处理

??C:心境驾驭

??D:心境接受

正确答案选项:C

解析:第一空,搭配“平息”,A项“内心”一般搭配“平复”,与“平息”搭配不当,排除;B项“心态”即心理状态,一般会搭配“平和”“平稳”,与“平息”搭配不当,排除;C、D两项“心境”可与“平息”搭配,即使心境平静,安定,符合文意,保留。

第二空,根据前文“生活的种种难处依然存在”,后面“但”转折关联词出现,转折前后语义相反,横线应该体现出可以控制掌握它们的意思,C项“驾驭”意为指挥、控制,符合文意,当选。D项“接受”意为收受、接纳,与“依然存在”无法构成转折关系,排除。

故本题选C。

【文段出处】《吃苦的年纪》

?

2、在娱乐方式多元化的今天,“________”是不少人特别是中青年群体对待戏曲的态度,这里面固然存在先入为主的偏见、难以静下心来欣赏戏曲之美等因素,却也绕不开另一个原因:戏曲本是广大群众________的大众艺术形式,但一些戏曲虽然与观众之间没有荧屏、银幕之隔,却用艺术化的表演讲述着与观众距离较远的生活。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爱屋及乌?津津乐道

??B:不屑一顾?耳熟能详

??C:敬而远之?喜闻乐见

??D:心猿意马?信手拈来

正确答案选项:C

解析:分析第一空。根据语境“难以静下心来欣赏戏曲之美”,可知文段想表达的是人们不愿意接触戏曲。A项“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B项“不屑一顾”指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D项“心猿意马”形容心思不定,好像猴子跳、马奔跑一样难以控制。三项均与文意不符,排除。C项“敬而远之”指有所顾虑不愿接近,符合“不少人特别是中青年群体对待戏曲的态度”这一语境。

验证第二空。“戏曲本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搭配得当。

故本题选C。

【解析拓展】

敬而远之:尊敬,但又不愿意接近。津津乐道: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形容写文章时,善于运用词汇和组织材料。

?

3、阅读以下文字,完成题目。

每提起屈原的《涉江》,人们总喜欢把它与《离骚》作比较,有人说它是“一部小型的《离骚》”,有人认为,“《涉江》同《离骚》一样,反映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遭贬后的愤懑与不平。”有些学者把《离骚》和《涉江》都看作是屈原晚年的作品,都写于放逐江南之时,陶今雁在《漫谈屈原的〈涉江〉》中说:“《涉江》与《离骚》一样,都是诗人对一生生活经历的总结,是他晚年流放于湘沅一带写的”。郭沫若也说过下面的话:“《涉江》之作殆与《离骚》相去不远。屈原在长期窜逐中,南下湘沅流域应不止一次,余昔以《涉江》作于《哀郢》之后,今知其非是。”(《屈原赋今译》)固然《涉江》与《离骚》都像一面闪光的镜子,反映出屈原伟大的人格和坚贞的品质,也像一道深深的辙印,印下了诗人求索中坎坷的历程。但《涉江》与《离骚》是有明显的不同的,仅就写作时间与地点来说,差别也是巨大的。对于《涉江》的写作时间与地点,我对传统的看法是没有疑义的,但《离骚》却是作于放逐汉北之时,大约是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之前不久,当时屈原应为四十四岁左右。

这个问题,还可以从《离骚》本身的内容来看。细析《离骚》诗意,诗中对君王听信谗言、朝废昔替,是有埋怨和责难的,但也有希冀和期待,希望他能改其度,继前王之踵武;同时有对年华易逝的惋惜和懊丧,但也表示要珍惜这大好时光,并没有自弃和绝望。有对自己受谗遭贬怀着牢骚和不平,但对未来也还抱有希望企求。这与后期作品那种决绝的调子,凄凉的色彩是有所不同的。在《离骚》中,我们看不到《涉江》中“世溷浊而莫余知兮,余将高驰而不顾”,“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那种对世事极度伤心的态度;我们也听不到像《悲回风》中“吾怨往昔之所冀兮,悼来者之逖逖”,“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任重石”即抱石投河之意)那种对君王、对前途完全绝望的凄绝的心声。相反地,它却有着强烈的牢骚和不平。一个人只有在有希冀、有企求之时,才会有因实现不了这希冀、企求而产生的牢骚和不平。不然,也就如老子所云“无可无不可”了。所以,这牢骚和不平也正是有进取心的产物,如同白居易所云,“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