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浙江]2025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招聘58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docx
文件大小:2.67 MB
总页数:144 页
更新时间:2025-06-24
总字数:约6.84万字
文档摘要

[浙江]2025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招聘58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一、言语理解与表达。本部分包括表达与理解两方面的内容。请根据题目要求,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其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共30题)

1、板块的边界并不就是海陆的边界,大部分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作为板块边界的活动构造带,有裂谷、俯冲带、碰撞带这三种类型。大洋中绵延数万千米的大洋中脊,中间就是裂谷。地幔物质从这里流出,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并把两边的板块不断推向两侧,裂谷是洋底的诞生地。某些陆上裂谷(如东非裂谷)可能会产生了新的海洋。与裂谷相反,位于大洋边缘的海沟是海洋板块的消亡带。洋底岩石圈在这里俯冲到大陆岩石圈之下,并潜入软流圈而消失。另外,如果边界两边都有是陆地,这就成为碰撞带。随着碰撞角度的不同,这里或因挤压而隆起高山,或因剪切而形成断层,或者兼而有之。

板块构造说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合理引申。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板块运动是地震、火山等事件及岛弧、陆缘山、海沟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

“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从全文看,这句话是说()。

??A:板块移动是大陆漂移的动力

??B:板块移动表现为大陆漂移

??C:板块移动和大陆漂移的本质是相同的

??D:板块移动造成了大陆漂移

正确答案选项:D

解析:文段首先引出“板块的边界”这一概念,然后指出“板块边界的活动构造带有裂谷、俯冲带、碰撞带这三种类型”,第一段的后半部分详细的为我们介绍了这三种类型。第二段先指出“板块构造说”与“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的关系,随后提出“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结尾处通过列举的方式指出板块运动是引起某些事物的原因。结合全文,“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指的就是板块移动造成了大陆的漂移,分析选项,D为正确答案。

A项,原文无法体现出“板块移动是大陆漂移的动力”这一信息,排除。

B项,原文只是说“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而该项表述为“板块移动表现为大陆漂移”,很明显与原文不符,排除。

C项,原文无法体现出“两者本质是相同的”这一信息,排除。

故本题选D。

?

2、歌德评价帕格尼尼“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巴黎人为他的琴声陶醉,忘记了当时正在流行的霍乱。在维也纳,一个盲人听到他的琴声,以为是一个乐队在演奏,当得知这只是一个叫帕格尼尼的意大利人用一把小提琴奏出的声音时,盲人大叫一声:“这是个魔鬼!”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帕格尼尼:

??A:火一样的激情

??B:魔鬼般的演奏

??C:超强的模仿力

??D:高超的表演力

正确答案选项:D

解析:分析文段。文段先讲歌德评价帕格尼尼“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接着讲巴黎人被帕格尼尼的琴声深深陶醉,最后讲维也纳的一个盲人听了帕格尼尼的琴声,评价“这是个魔鬼”。文段为“分—分”结构,全面概括就是在说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奏效果很好,即表演能力高超。

对比选项。D项是对文段内容的全面概括,符合文段意图。

故本题选D。

【解析拓展】

A项和C项:“火一样的激情”“超强的模仿力”均不能说明表演效果好。B项:“魔鬼般的演奏”只是盲人说的话,不全面。

?

?

3、阅读以下文字,完成题目。

每提起屈原的《涉江》,人们总喜欢把它与《离骚》作比较,有人说它是“一部小型的《离骚》”,有人认为,“《涉江》同《离骚》一样,反映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遭贬后的愤懑与不平。”有些学者把《离骚》和《涉江》都看作是屈原晚年的作品,都写于放逐江南之时,陶今雁在《漫谈屈原的〈涉江〉》中说:“《涉江》与《离骚》一样,都是诗人对一生生活经历的总结,是他晚年流放于湘沅一带写的”。郭沫若也说过下面的话:“《涉江》之作殆与《离骚》相去不远。屈原在长期窜逐中,南下湘沅流域应不止一次,余昔以《涉江》作于《哀郢》之后,今知其非是。”(《屈原赋今译》)固然《涉江》与《离骚》都像一面闪光的镜子,反映出屈原伟大的人格和坚贞的品质,也像一道深深的辙印,印下了诗人求索中坎坷的历程。但《涉江》与《离骚》是有明显的不同的,仅就写作时间与地点来说,差别也是巨大的。对于《涉江》的写作时间与地点,我对传统的看法是没有疑义的,但《离骚》却是作于放逐汉北之时,大约是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之前不久,当时屈原应为四十四岁左右。

这个问题,还可以从《离骚》本身的内容来看。细析《离骚》诗意,诗中对君王听信谗言、朝废昔替,是有埋怨和责难的,但也有希冀和期待,希望他能改其度,继前王之踵武;同时有对年华易逝的惋惜和懊丧,但也表示要珍惜这大好时光,并没有自弃和绝望。有对自己受谗遭贬怀着牢骚和不平,但对未来也还抱有希望企求。这与后期作品那种决绝的调子,凄凉的色彩是有所不同的。在《离骚》中,我们看不到《涉江》中“世溷浊而莫余知兮,余将高驰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