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施
何文明徐琛
摘??要:为改变当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构建指向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将核心素养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師应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来设置教学目标并统领教学,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落点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生活实践、演示实验、学习探索情境,设置难度适当、层次递进、指向明确的问题串,围绕核心内容开展与学生的兴趣和经历相联系、具有可操作性的学习活动,并以多样的评价方式引领学生查缺补漏,帮助学生形成物理观念、经历科学思维活动、体验科学探究,进而提升科学态度和责任。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问题设置;活动设计;学习评价
一、当前物理课堂教学的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知识中心向能力导向转化,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化,从单一的传授式教学向合作探究学习等多种模式并存转变。但也不可否认,改进中的物理课堂教学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知识技能过于碎片化
教师在教学中实行零打碎敲式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建立前后知识间的关联。如此,学生虽然可以应对单一的知识应用,但由于概念规律间的相互联系被隔离,很难形成系统性和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一旦面对综合性问题便束手无策。
(二)问题情境高度模型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场景往往是已经建构好的物理模型,以模型化的物理问题代替实际情境,问题指向的规律和方法往往比较明确,学生无须经过多少分析便可解答。但实际上,从实际情境到物理模型的建构过程,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思维过程。
(三)探究过程趋向程式化
教师过多地参与活动过程,在很多环节尤其是思维活动和探究活动中全面参与,学生只作为旁观者,或者按照教师既定的步骤进行虚假“探究”,学习主动性得不到发挥。
(四)知识应用囿于习题化
一到应用环节,教师就抛出一道习题,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作答。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有一定成效,尤其是在短时间内提高应试能力方面有一定效果,但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单一的解题训练,会给人带来错觉,即认为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解题,以致忽略了物理知识的其他更多更重要的功能以及物理学科丰富的内涵和文化价值,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构建指向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是普通高中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要解决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必须顺应新课改和新课标的要求,用学科核心素养引领课堂教学,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不断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形成系统化和结构化的知识,进而上升为物理观念。教师要利用问题、实验等思维载体,让学生经历模型抽象、分析综合、推理论证、质疑批判等环节。教师要关注科学家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所凝结的科学研究方法,搭建指向问题、证据、解释与交流等探究活动的平台,让学生学习、经历、体验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教师还要以与科学相关的科学态度与责任、价值观为基础,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端正学习态度,并关注学生认知事物能力与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以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为导向,创设情境引入课堂,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建模、思维活动,以实现自主学习、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然后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程度进行评价,将核心素养落实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图1)。
三、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施
实施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应将核心素养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下面以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的教学为例说明。
(一)目标构建
教师应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来设置教学目标并统领教学,改变以往以知识为主线的教学目标设置方式。
1.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教师应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整体把握高中物理的逻辑体系和设置机制,先解读内容标准、细化目标要求,再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明确所对应的学业水平标准,最后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2.以已有认知为基础
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能力,明确学生现有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和通过学习需要达到的核心素养水平,找出二者之间的差距,搭建好台阶,寻找恰当的方法,以最佳路径实现教学目标。
3.以教材内容为载体
教材为教学目标的设置提供了资源,教师要挖掘教材中模块、单元及每节内容中的核心内容,提取其中的物理核心素养,并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中加以体现。
案例:《质点》(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教学目标设置
《课程标准》:经历质点模型的建构过程,了解质点的含义。知道将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能将特定实际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质点。
内容标准解读: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会描述整个物体不同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