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教学课件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的七夕节吗?它有什么特殊的习俗吗?”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七夕节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又称为乞巧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乞巧》,就是唐代诗人林杰描绘七夕节的佳作。”
二、作者简介
1.向学生介绍作者林杰,包括其生平、成就等。
2.展示林杰的其他诗作,让学生感受其诗歌风格。
三、诗歌解析
1.诗句解析
(1)引导学生逐句朗读诗歌,理解诗句意思。
(2)针对重点词语进行解析,如“乞巧”、“穿针引线”、“银河”等。
(3)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2.诗歌结构分析
(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如首尾呼应、层次分明等。
(2)讲解诗歌的节奏、韵律,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诗歌意境分析
(1)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述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牛郎织女”、“喜鹊”、“银河”等,探讨其象征意义。
四、诗歌主题探讨
1.提问:“同学们,这首诗歌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首诗歌以七夕节为背景,描绘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美丽传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五、诗歌鉴赏
1.引导学生从诗句、结构、意境等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
2.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鉴赏,并分享成果。
六、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主题、结构、修辞手法等。
2.强调诗歌所传达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乞巧》。
2.搜集有关七夕节的民间传说、习俗等资料,下节课分享。
3.以《乞巧》为题材,创作一首诗歌或散文。
以下为详细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的七夕节吗?它有什么特殊的习俗吗?”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七夕节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又称为乞巧节。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各种乞巧活动,以祈求美满的姻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乞巧》,就是唐代诗人林杰描绘七夕节的佳作。”
二、作者简介
1.向学生介绍作者林杰,包括其生平、成就等。
林杰(831847),字梦得,唐代诗人。他出生于福建福州,家境贫寒,但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林杰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善于运用寓言、拟人等手法,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诗作在唐代诗坛有一定地位,与杜甫、白居易等诗人齐名。
2.展示林杰的其他诗作,让学生感受其诗歌风格。
《江南春》、《题都城南庄》等。
三、诗歌解析
1.诗句解析
(1)引导学生逐句朗读诗歌,理解诗句意思。
(2)针对重点词语进行解析,如“乞巧”、“穿针引线”、“银河”等。
乞巧:古代民间风俗,在七夕节这天,女子们会举行各种乞巧活动,以祈求美满的姻缘。
穿针引线:比喻女子刺绣、缝纫等技艺。
银河:天上的银河,相传是牛郎织女相会的地方。
(3)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对仗:如“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中的“家家乞巧”与“穿尽红丝”,“望秋月”与“几万条”形成对仗。
拟人:如“不信鸳鸯戏河岸,只缘牛女渡天河”中的“鸳鸯”被拟人化,形容它们在河岸上嬉戏。
2.诗歌结构分析
(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如首尾呼应、层次分明等。
首尾呼应:诗歌的首句“家家乞巧望秋月”与尾句“不信鸳鸯戏河岸”相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
层次分明:诗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七夕节的乞巧活动,第二层写牛郎织女的传说,第三层写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2)讲解诗歌的节奏、韵律,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乞巧》的节奏为四句一节,每句七个字,共四句。诗歌的韵律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3.诗歌意境分析
(1)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述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诗歌描绘了七夕节晚上,家家户户的女子们都在乞巧,她们手拿红丝线,穿针引线,仰望秋月。同时,牛郎织女在银河上相会,鸳鸯在河岸上嬉戏。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牛郎织女”、“喜鹊”、“银河”等,探讨其象征意义。
牛郎织女:象征美好的爱情。
喜鹊:象征吉祥、喜庆。
银河:象征美好的生活。
四、诗歌主题探讨
1.提问:“同学们,这首诗歌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首诗歌以七夕节为背景,描绘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美丽传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五、诗歌鉴赏
1.引导学生从诗句、结构、意境等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
2.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鉴赏,并分享成果。
六、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