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2
中国养蜂学会团体标准
《大蜡螟生物防治技术规程》
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制定背景、起草过程等)
1.1任务来源
2024年1月,中国养蜂学会发布了《关于征集中国养蜂学会团体标准项目》的通知,根据通知要求任务要求,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计划申报团体标准,项目名称为《大蜡螟生物防治技术规程》。项目承担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江西省养蜂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中国养蜂学会蜜蜂保护专业委员会。项目主持人为代平礼。
1.2制定背景
中华蜜蜂Apisceranacerana是我国特有的蜂种,具有抗螨能力强、气候适应能力强以及零星蜜粉源利用率高等优点,是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稳定和多样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蜂群饲养量超过了500万群。相比于西方蜜蜂Apismellifera,中华蜜蜂群势小、清巢能力弱,使其极易被大蜡螟Galleriamellonella侵袭。大蜡螟主要以幼虫取食蜜蜂巢脾,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湖北、湖南、江西、四川和贵州等地的中华蜜蜂蜂群或仓库中均有大蜡螟发生,若不采取防治措施可造成蜂群和储存巢脾约30%的损失,多数蜂场通过蜂箱支架、清理箱内蜡屑等饲养管理措施预防或使用三无产品“巢虫清”防治大蜡螟。采用“巢虫清”等化学药物防治存在污染蜂产品的风险,亟需突破高效、简便、绿色的大蜡螟防控技术瓶颈。
采用生物手段防控大蜡螟是一种更安全和有效的方法,其中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Bt)是最可行的生物手段。Bt杀虫蛋白对蜜蜂是安全的,许多研究在室内或田间环境下评估了Bt杀虫晶体蛋白毒素或一些Bt制剂对蜜蜂幼虫或成虫的影响,但并没有发现任何显著的不良影响。已有研究报道,直接将Bt喷施于巢脾或压入巢础可防治大蜡螟。但是,直接将Bt喷施于巢脾或压入巢础防治大蜡螟会造成芽胞残留,影响蜂产品质量。因此,尚未有针对大蜡螟防治的高毒力Bt制剂或成熟施用技术,亟需突破Bt防治大蜡螟的技术瓶颈。
目前国内还没有采用Bt生物防治大蜡螟的方法标准,研究和应用Bt防治大蜡螟的技术对实现大蜡螟的绿色、高效治理和保护我国中华蜜蜂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3起草过程
项目组接到标准制定任务后,系统查阅并收集利用生物手段防治大蜡螟的文献、方法及相关资料。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对大蜡螟幼虫具有高杀虫活性的苏云金芽胞杆菌,并根据大蜡螟幼虫的觅食习性,构建了由Bt菌株、诱饵和诱杀盒组成的大蜡螟生物防治诱杀技术,验证其防治效果。
图1标准编制的技术路线
主要起草过程:
1.2024年1月,成立标准编制小组。组织标准编制单位中从事标准制修订、蜜蜂病虫害防控等具有丰富技术经验的专业人员组成标准编制小组。
2.2024年2月,召开项目启动会议,确定了该标准制定的技术路线、技术内容、分工以及时限等要求。
3.2024年2月-3月,查阅文献以及相关标准等资料,创制基于Bt的新型大蜡螟生物防治技术。
4.2024年3月-9月,开展由Bt、诱饵和诱杀盒组成的大蜡螟生物防治诱杀技术的防治效果测定。
5.2024年10月-11月,形成定向征求意见稿
补充定向征求意见的具体内容及回复
二、标准编制原则、主要内容及其确定依据
2.1标准编制原则
本标准编制在其适用范围内,按照“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协调性、适用性”等原则,严格遵守GB/T-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要求进行编写。
2.1.1科学性原则
该标准借鉴国内外害虫生物防治技术标准的应用规程参数设定,充分考虑活蜂阶段实现对大蜡螟高效绿色防控的要求,保证标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2.1.2针对性原则
该标准针对大蜡螟严重威胁蜂群健康亟需制定高效绿色防控技术的需求,对各个技术环节提出规范性的操作程序,针对性强。
2.1.3可操作性原则
该标准的各项技术措施实用、易行、可操作,确保蜂农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该标准技术。
2.1.4协调性原则
该标准始终贯彻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在实施过程中维护生态平衡、多样性管理和综合防治手段的有效结合,以实现蜜蜂病虫害的绿色可持续防控,促进蜂产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2.1.5适用性原则
该标准技术流程和内容的确定充分考虑我国山区中华蜜蜂养殖的病虫害防控现状和高质量发展需求,不但现时可用,而且具有灵活调整性。。
2.2主要内容及确定依据
2.2.1主要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大蜡螟生物防治技术规程的材料与试剂、操作流程、防治效果及注意事项,描述了制剂配制方法。
2.2.2编制依据
本标准的确立,主要依据《苏云金芽胞杆菌原粉》GB/T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