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性问题·审辩式思维·项目化学习
摘??要:概念为本的教学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经由概括、总结、提升、归纳,形成概念性的理解,指向学生的高阶思维。教师要将知识学习上升到概念理解,在尊重历史学科特性的基础上创设事实性问题,让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然后再提出引导性问题,将学生引向概念性的认识。教师要以审辩式思维,有意识地选取材料、设置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打破思维“禁区”。教师还要启动项目化学习,让学生在对真实的、复杂的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知识网,掌握必备技能,实现综合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概念为本;引导性问题;审辩式思维;项目化学习
随着核心素养教育改革时代的到来,概念为本的教学愈加受到关注和追捧,它指向学生的高阶思维,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和聚焦,对知识进行有效、完整的存取和利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提出要“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因此,教师要系统性地落实概念教学,就要通过学科知识的重构、整合以及问题的有效设计,启发学生对核心概念和重要思想进行深刻的、有洞察力的理解,最终实现思维进阶,即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养。但许多教师的教学仍停留在经验型和知识型阶段,这就与新高考评价中以素养、能力为考查核心的命题方向越行越远。下面,笔者以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设置引导性问题、提出指向审辩式思维的问题并设计项目化学习方案,推动学生深入学习,使其从事实认知上升到概念理解,实现思维进阶。
一、引导性问题:从事实认知上升到概念理解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其关键在于引导。早在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强化引导作用,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词义上看,“引导”即带领、启发与诱导,它是启迪、激励,也是鼓舞、唤醒,内容丰富多彩,方法也多种多样。而“问题”则是教师实施教学引导的有效载体,它是认识事物、学习知识的出发点,是开启知识学习大门的钥匙,也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更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实质上,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从广义上说,任何问题都具有引导性,但本文中对引导性问题的探讨,则是处于学生历史学习中从认知事实到形成概念的中间状态。
概念为本的教学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经由概括、总结、提升、归纳,形成概念性的理解。历史学科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其问题往往是聚焦“事实性”的知识。以《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为例,教师可结合教材、根据时代特征和知识线索提出如下问题。
(1)古代村落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中国古代市镇的发展从功能上有什么演变趋势?(3)近代西方工业革命如何带动城市化进程?(4)近代中国城市兴起的特征是什么?(5)现代社会中的城市病有什么表现?
这类问题锁定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呈现的是对事实性知识的思考与解释,可称为“事实性的问题”。它需要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思考,并结合具体的时间、空间,习得知识,形成解释,产生认识。但由于特定的时空背景和情境设置,学生学习的可迁移性不足,较难形成跨实例的概念性理解,也就造成了前文所述的现象:教学与考试疏离、知识与能力脱节。而理化等学科则不会有这样的烦恼。也就是说,从具体事实上升为一般概念是科学学科的“常态”,在社会学科尤其是历史学科中却成了教学中的“失态”,致使学生受困于具体的学习情境,缺少举一反三、知识迁移、问题解决的能力,更难形成大概念思维,不能立体、系统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概念为本的教学要求教师将知识学习上升到概念理解,以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目前社会学领域中,许多概括会受到文化背景和时间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学领域不存在概念性的“真理”[1]。从事实到概念,教师需要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这里并不排斥事实性问题的设问和探讨,反而应尊重历史学科的特性,让学生在理解事实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然后再提出引导性问题,将学生引向概念性的认识。在这一课中,笔者设计了如下引导性问题。
(1)人类社会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变化趋势是什么?(3)反映了人类怎样的追求?(4)人类社会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发生的变化与经济发展有何关联?(5)人类的居住条件和环境的变迁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这类问题立足于单元知识,从事实性内容出发,可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的居住条件、居住环境的演变,以及其变迁和改善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受当地社会政治、文化、习俗、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问题价值观念的最终指向是人类对美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