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狗咬伤后如何处置
被狗咬伤后,需立即采取以下措施:彻底冲洗伤口、消毒处理、及时就医接种疫苗,并观察动物健康状况,避免感染狂犬病等疾病。
一、伤口初步处理
立即冲洗
1.用肥皂水(或其他弱碱性清洁剂)与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持续至少15分钟。若伤口较深,可用注射器或干净塑料瓶装水进行内部冲洗,尽量清除动物唾液和污染物。
注意:避免用力挤压伤口,以免加重组织损伤或加速病毒扩散。
消毒处理
2.冲洗后用碘伏或75%酒精涂抹伤口,降低细菌和病毒残留风险。若伤口出血,可轻压止血,但无需刻意阻止渗出(渗出有助于排出污染物)。
二、就医评估与疫苗接种
尽快前往医院
1.无论伤口大小,均需就医。医生会根据狂犬病暴露分级(如Ⅰ级、Ⅱ级、Ⅲ级)决定是否需要接种疫苗或注射免疫球蛋白。
Ⅲ级暴露(如贯穿伤、出血、黏膜接触)必须立即处理,并联合使用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
疫苗接种程序
2.狂犬疫苗需按“5针法”或“4针法”接种,首针在24小时内完成,后续严格遵医嘱。若此前已接种过全程疫苗,仍需加强2针。
若破伤风疫苗超过5年未接种,需补打加强针。
三、观察动物与后续追踪
记录动物信息
1.尽量确认狗是否接种过狂犬疫苗。若为家养犬,可要求主人提供免疫证明;若为流浪犬,需向疾控部门报告。
观察狗10天:若狗在咬人后10日内未死亡或出现异常,可降低感染风险(但不可完全排除,仍需完成疫苗接种)。
自我监测与复诊
2.留意伤口是否红肿、疼痛加剧或渗液,警惕细菌感染(如化脓)。
若出现发热、头痛、恐水、怕风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四、注意事项
避免自行处理误区:
不要用嘴吸伤口,避免增加感染风险;
不要涂抹草药、牙膏等非无菌物品;
不要因伤口小而忽视就医。
特殊人群:孕妇、儿童、免疫缺陷者被咬后,处理原则与普通人一致,不可延误。
及时规范处理可有效降低狂犬病感染率(接近100%致死)。即使轻微抓咬也需重视,切勿抱有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