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欣赏经典剧本 创造舞台生命.docx
文件大小:41.15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6-24
总字数:约3.55千字
文档摘要

欣赏经典剧本创造舞台生命

李芳黄琼林存富

【设计说明】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和表达交流能力。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良知与悲悯”,意在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蕴涵的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深切关怀,把握作品的悲剧意蕴,激发同情他人、追求正义、坚守良知的情怀。

围绕“文学阅读与写作”,教材共编排了五个单元。本单元“良知与悲悯”上承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青春激扬”、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第七单元“自然情怀”,下启必修下册第六单元“观察与批判”,篇目均为剧本,计有《窦娥冤》(节选)、《雷雨》(节选)、《哈姆莱特》(节选)等3篇文章。

根据“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本单元的学习侧重点是:通过阅读鉴赏、编排演出等活动了解戏剧作品,欣赏戏剧冲突,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初步认识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理解悲剧作品的特征;通过撰写排演手记、观后感,总结对作品的感悟和对戏剧表演艺术的认识;以小组评价等方式交流学习心得与感受。

基于此,本设计以“良知与悲悯”为核心,以单元为活动设计单位,由“阅读鉴赏”(3课时)、“台本设计”(2课时)、“排演演出”(3课时)、“阅读拓展”(1课时)四个学习任务组成,旨在通过阅读鉴赏、研讨探究、写作设计、排练表演、拓展交流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提高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综合素养。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梳理剧情,找出主要冲突,理解冲突背后的深层原因,抓住个性化、动作性来推敲品味戏剧语言,理解悲剧的特征。

2.创作台本,揣摩最合适的语气、語调,补充细节,设计适宜的表演方式,尝试舞台布置、服装设计、灯光安排等。

3.扮演角色,体验表演,互动合作,获得对戏剧表演性的直接体验,理解戏剧的舞台性,在评议总结中加深认识。

4.阅读拓展,阅读《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全剧和不同时代戏曲的经典选段,观看经典演出片段,进一步体会戏曲的独特魅力,提升欣赏水平。

【评价标准】

1.能准确赏析剧本:①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剧情,找准戏剧冲突;②通过品味个性化、动作性的戏剧语言,恰当分析人物性格;③理解悲剧的特征。

2.能尝试创作台本:①恰当揣摩潜台词,补充表演细节;②根据演出需要,恰当安排服装道具,设计简单的舞台灯光。

3.能积极体验表演:①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角色;②在表演中不断感受戏剧的舞台性,在合作中获得共同成长的喜悦。

4.能拓宽阅读视野:①阅读《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全剧;②阅读观看一些传统戏曲和演出精彩片段,谈谈认识。

【课前预习】

1.通读3篇课文。

2.自主完成预习任务单(表1)。

【任务设计】

学习任务一:阅读剧本,理解悲剧

一、制作CLOSAT卡片,初步梳理剧情

“CLOSAT的拼写是由构成戏剧的六个主要元素的首字母组成的:Character,人物;Lo-cale,地点;Object,对剧情起一定作用的物件;Situation,充满矛盾的情境;Action,具有意义的行;Theme,主题。

以小组为单位为三篇课文分别设计一套CLOSAT小卡片,根据卡片“推销”这个故事,全班学生对所推销的故事进行讨论。

提供学习支架1:

二、使用“戏剧家工具”,深度解读文本

请你尝试用“戏剧家工具”对课文进行深入挖掘,体验悲剧的情感力量。

提供学习支架2:

工具一:调查问卷——积累人物的重要信息

你要像侦探一样来审视主要人物并完成下表(表2)。

工具二:时间秒表——把握悲剧的情节特征

弗赖塔格金字塔(如图1)是一种描述戏剧情节的图表,它表现了在一场戏内,戏剧强度随时间推进逐渐增强并最终释放的过程:上升的动作会带来戏剧性冲突,随着冲突的解决,动作下降。

请画出三篇课文的弗莱塔格金字塔图,并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三篇课文的情节“冲突”分别是什么?

2.悲剧主要表现人物在“冲突”面前的行动。请你想一想主要人物分别在“冲突”面前做出了怎样的行动?是否具有共性?

3.亚里斯多德在《诗学》里说“悲剧则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好的人”,译者陈中梅注释说“好的人”指其“高贵、显赫和更具英雄气概(包括敢做和能做‘可怕之事的‘好人)”。联系“意志力”一栏,结合主要人物在“冲突”面前的行动,谈一谈你对悲剧人物的理解。

提供学习支架4:

工具三:潜水镜一看清台词的深层意义

利用这个工具要看清的,是隐藏在台词中的深层意义,这个深层意义就是潜台词。揣摩画线句的潜台词(《雷雨》中周朴园说的“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哈姆雷特》中波洛涅斯说的“人们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