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情·启思·臻美:转识成智的求索之道
陈斌夏桂钱
摘??要:在知识学习中生长智慧,是转识成智教育的价值追寻.物理教学中,当教师充分挖掘知识旨趣中的“情”、升华知识形式中的“思”、彰显知识内容中的“美”,有效建构教学时空组织教学时,学生的学习便能在怡情悦性、启思益智、求真臻美中走向自由王国.由此,不断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提升学生的探究力、腾飞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实现立德树人、转识成智的目标追求.
关键词:怡情悦性;启思益智;求真臻美;转识成智
“转识成智”是冯契“爱智慧”哲学思想中一个富有原创性、个性化的理论表达.冯契认为,“人类的认识过程会经历由无知到有知、由知识到智慧的两次飞跃”,“转识成智的机制是理性的直觉、辩证的综合、德性的自证”.在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转识成智”理应成为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转识成智的教育就是要超越“记憶·练习·考试”的知识本位的教育,走向“能力·美德·创造”的智慧主体的教育.它既重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的学习,又重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发展,是新时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关键举措.
那么,转识成智的教育中如何转“知识”成“智慧”呢?笔者认为:教师应从知识的内容、形式和旨趣三个维度出发,通过充分挖掘知识旨趣中的“情”、升华知识形式中的“思”、彰显知识内容中的“美”,让学生在怡情悦性、启思益智、求真臻美三条重要枢纽的作用下,不断激活好奇心、提升探究力、放飞想象力,达到化知识为能力、转情意为德性、变传承为创新的目的,实现立德树人、转识成智的目标追求[1].下面笔者以物理教学为例展开阐述.
一、知识旨趣,怡情悦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内驱力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先决条件,因此知识旨趣的挖掘至关重要.知识旨趣由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哈贝马斯提出,内蕴着兴趣、乐趣、热情,以及宗旨、目标、意义.旨趣是活动的先导与前提,又是活动的取向、动力与追求,是具有一定目标、意义的热情投入与价值追寻[2].如果从三维课程目标来寻找对应关系的话,知识旨趣可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连为一体;如果从核心素养来分析的话,知识旨趣直接指向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挖掘知识旨趣中的“情”,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内在的、持久的动力,克服学习的倦怠,激发学习的活力.
(一)感受发现之乐,顿生热爱之心
众所周知,许多科学家能取得成功的秘诀都是源于对科学的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全神贯注,因为热爱所以废寝忘食,因为热爱所以痴迷执着.为了追求真理,他们“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了科学发现,他们“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那句“找到天下一件事物的原因,其快乐有甚于当波斯国王”,反映的就是他们非功利的科学精神.
在学生的学习中,知识旨趣同样重要.例如,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如果教师只是给出公式,布置几道题目,学生是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的.但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温发现历程、感受审美体验,那么学生就能享受到科学发现的乐趣.
教学中,教师可有感情地讲述第谷四十年如一日地对行星运动进行观测,开普勒“为天空立法”的壮举(归纳出行星运动的轨道、面积、周期三定律),牛顿凭着“美学联想”和非凡的数学才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万有引力常量等,让学生从“怪异”的行星运动、繁杂的观测数据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简洁地看到自然界的规律,而后进一步领略万有引力定律带来的巨大成就(如图1).这样美妙的过程就像在欣赏一件艺术品,多次经历这样的体验,学生必然会对科学亲近、热爱,乃至“着迷”.
(二)体悟探究曲折,培育科学精神
体悟物理探究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都有一个传奇的人生,每一个耳熟能详的定律都有一段曲折的故事.历代物理学家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所表现出来的理性精神、求实精神、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都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例如,光和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的探究历程充满着艰辛、曲折,又富有传奇色彩,其本质的揭示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早在17世纪中叶,对于光的本性,牛顿就提出了微粒说,惠更斯提出了波动说.19世纪初,托马斯·杨的光的干涉实验和菲涅尔的光的衍射实验,为光的波动学说奠定了基础.19世纪中叶,麦克斯韦的光的电磁说更是锦上添花.然而光电效应现象却又让科学家们一筹莫展.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和光电效应方程再辟蹊径,由此人们认识到光应具有波粒二象性.之后,德布罗意凭着敏锐的直觉,通过逆向思维,应用类比方法,提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的假说,这一假说后来被晶体的电子衍射实验证实.
这些曲折的探究历程告诉我们:科学探索的过程是一个求真又求实的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质疑创新、去伪存真的过程,是一个虽有曲折艰难,但一定会走向光明的过程.科学世界也是一个十分丰富的人文世界,科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