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建议进一步完善规范新闻手语.pdf
文件大小:202.44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24
总字数:约3.21千字
文档摘要

建议进一步完善规范新闻手语,保障听障

人群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摘要】△建议进一步完善规范新闻手语,保障听障人

群平等参与社会生活xxx反映:一项调研显示,“完全能看

懂”电视手语新闻的聋人只有7.69%,大多数聋人能看懂的内

容不到一半。分析原因,主要是新闻手语发展滞后。2019年

发行的《国家通用手语词典》收录单词8214个,仅能覆盖部

分核心手势,而2022年修订的《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词目达

72000余条,当出现《国家通用手语词典》中未收录的单词

时,手语翻译往往打字符首字母拼音,聋人自然看不懂或者

产生歧义。打手语时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在帮助聋人理解方

面起到重要作用,但新闻中大多手语框只占电视机屏幕的十

分之一,手语传译员不得不缩小动作,导致有些手语动作看

不清楚,甚至变形。建议新闻媒体与聋人组织、学校、社区

等进行合作,共同探索更多适合聋人的新闻传播方式。普及

专职AI数字手语主播,突破手语主持人只能局限于屏幕方寸

的瓶颈,更加贴切详尽地向聋人观众传递新闻内容。强化聋

人中国通用手语统一教育,规范手语使用语法。

【正文】xxx反映:新闻手语是指通过手语播报新闻,是

为了保障听力障碍者(聋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据第二次全

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听力障碍者高达2780万人,占

残疾人总数的30%以上。2021年,国家手语和盲文研究中心

一项面向585位聋人的调研发现,“完全能看懂”电视手语新

闻的聋人只有7.69%,大多数聋人能看懂的内容不到一半,甚

至完全看不懂,新闻手语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亟需重视。

一、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通用手语词汇辞典滞后。随着《国家手语和盲

文规范化行动计划(2015-2020年)》的实施,2019年发行的《国

家通用手语词典》成为服务特殊人群语言文字需求的新规

范,其中收录单词数8214个,仅能覆盖部分核心手势。而2022

年最新一轮修订的《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词目已达72000

余条,更是收录了“共享经济”“新常态”“碳达峰”“碳中

和”“移动支付”等反映时代发展的热词,以及“网红”“群

聊”“群主”“脑补”“脑洞”等当下娱乐社交时兴的网络用

语,这些“新生代”用语常出现在新闻内容中,在《国家通

用手语词典》中却无处查找。同步上线的APP版《国家通用

手语词典》,但其词目与纸质版完全一致,收录量、更新速

度都难以赶超《现代汉语词典》,更难以与日异月殊的日常

口语持衡。当出现《国家通用手语词典》中未收录的单词时,

手语翻译会在本地手语中寻找约定俗成的打法。但更多时

候,本地手语也没有对应的打法,手语翻译往往打字符的首

字母拼音,聋人自然会看不懂或者产生歧义。随着中国通用

手语表达不清的词汇越来越多,聋人理解新闻内容阻力也越

来越大。

(二)新闻肢体手语表达受限。生活中的聋人打手语时表

情和肢体语言都是非常丰富且有感染力的,面部表情在聋人

理解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喜欢”和“笑”,基本动作

都是一手拇指、食指微微弯,放于嘴角下方颌部,但“笑”

一定要带上微笑的表情,否则就容易将二者混淆。但在新闻

节目中,由于题材特殊性,翻译老师不可能做出夸张表情和

幅度较大的肢体动作,容易导致信息失衡。同时,现在大多

手语框只占到整个电视机屏幕的十分之一,手语翻译画面也

只保留至手语传译员的胸线以上,手语传译员不得不缩小动

作,导致有些手语动作看不清楚,甚至变形。例如,用手语

表达春夏秋冬,是要握起拳头,凸出的四指根部关节各自代

表了不同的季节,如果手语框太小,聋人很容易看不清指的

是哪个关节,只能靠猜。

(三)自然手语与中国通用手语语序存差异。虽然《国家

通用手语词典》相较于《中国手语》(2003)已经更加贴合自

然手语,但仍然只是推荐词语、没有规范语法。自然手语是

聋人自然而然学会并使用的,语法、词汇与汉语都有区别。

中国通用手语是按照汉语语序逐字逐词翻译而成的,两种手

语在语序上存在很大差异。自然手语有时候会是主谓宾的格

式,有时候会是主宾谓的格式。例如,女孩非常怕眼前的一

只狗。聋人会打“狗”、“叫”、“女”、“怕”。先有“狗”,狗

“叫”;然后“女孩”听到,心里“害怕”。再比如要表达“你

会不会修电脑”,聋人往往会打“电脑,修,会”,再带上

疑问的表情。目前新闻播报手语均使用中国通用手语,而在

聋人的圈子中,大部分人用的都是自然手语,且因地域差异、

教育背景差异,各地聋人使用的自然手语方言也存在巨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