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教学三阶段:让故事活起来的课堂魔法
绘本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打开孩子们想象力和语言能力的大门。那些精美的图画和生动的文字,不仅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更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创造力。那么,如何让绘本教学真正活起来呢?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点燃兴趣、深入理解和拓展延伸。
第一阶段:点燃阅读的火花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正式阅读前,我们需要先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对绘本产生浓厚的兴趣。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就像看电影前要有预告片一样,读绘本前也需要一个暖场。比如要讲《猜猜我有多爱你》时,可以先播放轻柔的音乐,展示几张温馨的亲子图片,让孩子们自然地进入爱的主题氛围中。如果是讲《好饿的毛毛虫》,不妨在教室里挂些水果图片,甚至准备些实物,让孩子们用五官去感受故事即将发生的场景。
2、激活已知,连接经验
大家见过乌龟吗?知道乌龟是怎么走路的吗?在讲《犟龟》前,这样的提问能唤起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也可以从封面入手:看这本书的封面,猜猜这个故事会讲什么?让孩子们成为小侦探,通过观察图画和标题来预测故事内容。记得有位老师要讲《我爸爸》时,先让孩子们分享我爸爸最厉害的本事,课堂立刻热闹起来,为后续阅读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阶段:走进故事的世界
当孩子们的兴趣被点燃后,就要带领他们深入理解绘本内容。这个阶段不是简单的老师读、学生听,而是要让孩子们真正参与进来。
1、整体感知,先听为快
对于情节较复杂或离孩子生活较远的绘本,建议先完整讲述一遍。就像我们看电影不喜欢被剧透一样,让孩子先享受听故事的乐趣。有位教师在讲《爷爷一定有办法》时,先用生动的语气完整朗读,看到孩子们听得入迷的样子,就知道这个第一印象有多重要。
2、化身角色,体验情感
现在你就是大卫,妈妈对你说不可以时,你是什么心情?角色扮演是让孩子理解人物最好的方式。在读完《大卫,不可以》后,让孩子们两两一组,分别扮演大卫和妈妈,他们会通过表情、动作和语气,真切体会到故事中的情感变化。有个小男孩在扮演后说:原来妈妈说不可以时这么担心啊!这样的感悟比单纯说教深刻得多。
3、发现细节,观察讨论
绘本的图画里藏着许多文字没说的秘密。在《小房子》的教学中,可以让孩子对比春夏秋冬的画面:看看小房子周围的树有什么变化?路上行人的衣服有什么不同?培养孩子观察力的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表达。曾有个小女孩发现:冬天画面角落有只冻得发抖的小狗!这样的发现让阅读变得更有趣味。
第三阶段:让故事长出翅膀
读完绘本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我们要帮助孩子把书中的养分吸收转化,成为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1、学习表达,积累语言
绘本中的语言往往既优美又规范。比如《猜猜我有多爱你》中的我爱你,从这里到月亮那里,可以让孩子仿照这个句式创作:我爱你,像星星眨眼睛那么多次。有位老师让学生用《我爸爸》的句式夸自己妈妈,结果出现了我妈妈像厨师一样厉害,能做出世界上最棒的饼干这样可爱的表达。
2、联系生活,启发思考
读完《彩虹色的花》,可以问:如果你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会怎么做?让孩子们把故事中的善良品质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个班级在讨论后,自发组织了分享日,每人带一件闲置玩具来交换,这不正是绘本教育的延伸吗?
3、填补空白,激发想象
很多绘本都有意犹未尽的结尾。比如《鳄鱼怕怕,牙医怕怕》最后鳄鱼说我明年真的不想再来了,那么明年它会不会来呢?让孩子续编故事,既锻炼想象力,又巩固了爱护牙齿的好习惯。记得有组孩子编出了鳄鱼买了电动牙刷,再也不怕看牙医的结局,既合理又有创意。
课后:温故知新
1、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课程结束时,不妨让孩子当小老师复述故事。不要追求一字不差,重要的是他们组织语言的过程。有个害羞的小女孩第一次复述《三只小猪》时虽然结结巴巴,但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第三次已经能加入自己的表情动作了。
2、教师反思改进
今天的角色扮演时间够吗?哪些问题孩子们回答最积极?每次课后,教师都应该做教学笔记。有位新教师发现孩子们对《蚯蚓日记》中科学知识特别感兴趣,下次就准备了实物蚯蚓观察环节,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绘本教学不是简单的读书课,而是一场师生共同参与的奇妙旅程。当我们用情境点燃兴趣,用互动加深理解,用创意拓展思维时,绘本中的图画和文字就会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最终开出美丽的花朵。记住,最好的绘本教学不是我们教给孩子多少,而是和孩子一起发现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