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2版)》教案
《了解IP地址》教案
一、课题名称
了解IP地址
二、年级
一年级
三、学科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四、课时
3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了解IP地址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分类。
2.使学生掌握子网掩码的作用及静态与动态IP地址的区别。
3.帮助学生理解IPv4与IPv6的特点及优势。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讲解和示例,帮助学生理解IP地址的组成和分类。
2.组织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与好奇心。
2.培养学生对网络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积极态度及正确价值观。
六、教学重点
1.IP地址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分类。
2.子网掩码的作用及静态与动态IP地址的区别。
3.IPv4与IPv6的特点及优势。
七、教学难点
1.理解IP地址的组成和分类。
2.掌握子网掩码的计算及应用。
3.理解IPv6的优势及其实名制的推进作用。
八、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
九、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学生对网络地址的认识,如家庭网络中的设备如何相互识别,引出IP地址的概念。
2.新授(30分钟)
讲解IP地址的概念,强调其用于识别网络中的每台主机。
介绍IP地址的32位二进制表示方法及其点分十进制表示法,如“8”。
说明IP地址的分类依据网络号和主机号的不同,分为A、B、C、D、E五类。
详细阐述A类地址的特点,包括其网络号前8位为“0”,适用于大型网络,网络号范围为1~127(实际使用1~126),主机号部分可容纳大量主机。
3.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IP地址的概念、表示方法及A类地址的特点。
4.布置作业(5分钟)
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B类和C类IP地址的特点。
第2课时
1.导入(5分钟)
回顾上节课所学的IP地址概念和A类地址特点,提问学生关于IP地址分类的知识。
2.新授(30分钟)
讲解B类地址的特点,前16位为网络号,后16位为主机号,适用于中型网络。网络号以“10”开头,范围为“128.0”到“191.255”,每个网络可容纳约64516台主机。
介绍C类地址的特点,前24位为网络号,后8位为主机号,适用于小型网络。网络号以“110”开头,范围为“”到“55”,每个网络最多可容纳254台主机。
说明D类地址用于组播,不分网络号和主机号,范围从“”到“54”;E类地址为保留地址,用于实验和开发,范围从“”到“54”。
讲解私有IP地址的概念及其范围,包括A类的“”、B类的“”到“”和C类的“”到“”。
3.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B类、C类地址的特点及D类、E类地址的用途,强调私有IP地址的应用场景。
4.布置作业(5分钟)
让学生撰写一篇短文,比较公共IP地址和私有IP地址的优缺点。
第3课时
1.导入(5分钟)
回顾前两节课所学的IP地址分类和私有IP地址知识,提问学生关于不同类别IP地址的应用场景。
2.新授(30分钟)
讲解子网掩码的概念,强调其用于区分IP地址中的网络号和主机号。
通过示例说明子网掩码的表示方法及其与IP地址结合使用的方式,如IP地址“”与子网掩码“”进行逻辑“AND”运算后得到网络号“202.120.10”。
介绍静态IP地址和动态IP地址的区别,静态IP地址固定不变,带宽和速度稳定,有利于网络安全;动态IP地址由网络服务提供方动态分配,简单快捷,但不利于网络管理。
讲解IPv4的现状及其无法满足IP地址需求的问题,引出IPv6的诞生。
说明IPv6的优势,包括丰富的IP地址资源、推进实名制落实、提高网络安全、增强对移动设备的支持等。
3.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子网掩码的作用、静态与动态IP地址的区别及IPv6的优势。
4.布置作业(5分钟)
让学生撰写一篇短文,探讨IPv6相较于IPv4的优势及未来发展趋势。
十、小结
通过对IP地址的详细讲解,学生将对IP地址的组成、分类、子网掩码的作用以及IPv4与IPv6的特点有更深入的理解。这将为他们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一、作业
1.查阅资料,了解B类和C类IP地址的特点。
2.撰写一篇短文,比较公共IP地址和私有IP地址的优缺点。
3.撰写一篇短文,探讨IPv6相较于IPv4的优势及未来发展趋势。
十二、板书设计
第1课时
了解IP地址
一、IP地址的概念
用于识别网络中的每台主机,每台主机分配一个32位地址。
二、IP地址的表示方法
32位二进制数,点分十进制表示,如“8”。
三、IP地址的分类
依据网络号和主机号分为A、B、C、D、E五类。
四、A类地址特点
前8位为网络号(以“0”开头),后24位为主机号,适用于大型网络,网络号范围1~127(实际使用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