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软件自动生成系统-工业软件组件装配
集成参考架构与能力要求》
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工业软件自动生成系统-工业软件组件装配集成参考架构与能力要求》(以下简称本标准)的制定是为了应对当前工业互联网环境中日益增长的对高效、灵活且可扩展的工业软件系统的需求。随着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工业软件作为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之一,其组件化装配集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提升工业软件开发效率,降低维护成本,增强软件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满足工业生产的定制化需求,制定一套统一的组件装配集成标准变得尤为迫切。
本标准由广东省工业软件学会提出并归口,广东工业大学牵头,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编制。项目旨在为工业软件开发者提供一个全面的参考架构和能力要求指南,以促进工业软件组件的标准化、模块化和服务化。通过定义清晰的组件装配集成流程、接口规范以及性能指标,
本标准将有助于构建更加高效、可靠和安全的工业软件生态系统,支持企业实现更快的产品上市时间和更高的市场竞争力。此外,本标准还注重与其他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协调一致,确保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先进性。
二、目的和意义
本团体标准的制定,旨在推动工业软件开发领域的标准化、模块化和服务化进程,尤其是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和数字孪生等先进制造理念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企业对软件系统的灵活性、可扩展性以及跨平台兼容性的需求日益增加,当前工业软件开发面
临的挑战也变得更加复杂。这包括但不限于异构系统间的兼容性问题、较长的开发周期、高昂的维护成本以及难以满足企业对于快速部署和更新的需求。因此,制定一套规范化的工业软件组件装配集成参考架构与能力要求,对于提升行业整体的开发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系统的灵活性和互操作性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包括:
l提高开发效率:通过提供一套统一的技术框架,确保不同开发商的组件能够在相同的技术标准下实现无缝集成和互操作,减少重复开发工作,缩短项目周期。
l降低维护成本:明确了工业软件组件的安装、维护流程及周期性的检查和预防性维护要求,有助于降低长期维护成本,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l增强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基于组件化设计原则,支持组件的灵活选择、组合和替换,能够更好地适应业务需求的变化和技术升级的要求。
l促进技术交流与创新:本标准强调构建一个全面、智能、互动的领域知识库,鼓励用户之间的经验分享和技术交流,促进技术创新与发展。
l强化安全性与稳定性:在组件模型要求中注重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并考虑用户隐私保护,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要求。
l提升市场竞争力:通过对组件化装配集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详细规定,帮助企业和开发者优化开发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本标准不仅为工业软件组件的开发、集成和应用提供了指导原则和技术框架,还促进了整个行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为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标准制定原则及主要内容
(一)标准编制原则
1.科学性
本标准的制定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充分参考国内外相关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确保标准内容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本标准严格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的规定编写,确保术语、格式和编写规则与国家标准保持一致。
2.前瞻性与适应性
标准的制定着眼于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确保其不仅适用于当前工业软件组件装配集成的需求,还能灵活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技术挑战。通过深入分析微服务架构、容器化部署、跨平台开发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标准在设计上具备足够的前瞻性和适应性,以支持不断演进的技术环境。
3.兼容性与互操作性
强调与其他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的协调一致,确保新标准能够无缝对接现有的技术框架,避免重复开发和系统集成难题。此外,特别关注不同开发商提供的组件之间的互操作性,通过统一的接口规范和技术要求,促进异构系统的高效协作。
4.灵活性与可扩展性
鉴于工业应用场景的多样性,标准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不同规模、不同需求的企业应用特点,提供了多种配置选项和支持工具,允许用户根据自身业务需求选择最适合的解决方案。无论是小型企业还是大型集团,都能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最佳实践路径,同时也为未来的扩展预留了充足的空间。
5.安全性与可靠性
在强调效率提升的同时,未忽视对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考量
。标准明确规定了数据加密、权限控制、异常处理等方面的要求,确保所有组件及其集成方案都能够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稳定运行,有效防范潜在的安全威胁。
(二)标准制订主要依据
IEC61131-3
可编程控制器编程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