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软件自动生成系统-工业软件组件装配
集成参考架构与能力要求》
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工业软件自动生成系统-工业软件组件装配集成参考架构与
能力要求》(以下简称本标准)的制定是为了应对当前工业互联网
环境中日益增长的对高效、灵活且可扩展的工业软件系统的需求。
随着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工业软件作为实现智能制
造的关键技术之一,其组件化装配集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提
升工业软件开发效率,降低维护成本,增强软件系统的灵活性和可
扩展性,满足工业生产的定制化需求,制定一套统一的组件装配集
成标准变得尤为迫切。
本标准由广东省工业软件学会提出并归口,广东工业大学牵头,
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
共同参与编制。项目旨在为工业软件开发者提供一个全面的参考架
构和能力要求指南,以促进工业软件组件的标准化、模块化和服务
化。通过定义清晰的组件装配集成流程、接口规范以及性能指标,
本标准将有助于构建更加高效、可靠和安全的工业软件生态系统,
支持企业实现更快的产品上市时间和更高的市场竞争力。此外,本
标准还注重与其他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协调一致,确保在实
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先进性。
二、目的和意义
本团体标准的制定,旨在推动工业软件开发领域的标准化、模
块化和服务化进程,尤其是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和数字孪生等
先进制造理念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企业对软件系统的灵活性、
可扩展性以及跨平台兼容性的需求日益增加,当前工业软件开发面
临的挑战也变得更加复杂。这包括但不限于异构系统间的兼容性问
题、较长的开发周期、高昂的维护成本以及难以满足企业对于快速
部署和更新的需求。因此,制定一套规范化的工业软件组件装配集
成参考架构与能力要求,对于提升行业整体的开发效率、降低成本、
增强系统的灵活性和互操作性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包括:
?提高开发效率:通过提供一套统一的技术框架,确保不同开发
商的组件能够在相同的技术标准下实现无缝集成和互操作,减少重
复开发工作,缩短项目周期。
?降低维护成本:明确了工业软件组件的安装、维护流程及周期
性的检查和预防性维护要求,有助于降低长期维护成本,保证系统
的稳定运行。
?增强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基于组件化设计原则,支持组
件的灵活选择、组合和替换,能够更好地适应业务需求的变化和技
术升级的要求。
?促进技术交流与创新:本标准强调构建一个全面、智能、互动
的领域知识库,鼓励用户之间的经验分享和技术交流,促进技术创
新与发展。
?强化安全性与稳定性:在组件模型要求中注重系统的安全性和
稳定性,并考虑用户隐私保护,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
和国网络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要求。
?提升市场竞争力:通过对组件化装配集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
行详细规定,帮助企业和开发者优化开发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增
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本标准不仅为工业软件组件的开发、集成和应用提供了指导原
则和技术框架,还促进了整个行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为企业
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标准制定原则及主要内容
(一)标准编制原则
1.科学性
本标准的制定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充分参考国内外相关技
术标准和行业规范,确保标准内容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本标准严格
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的规定编写,确保术语、格
式和编写规则与国家标准保持一致。
2.前瞻性与适应性
标准的制定着眼于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确保其不仅适用于当前
工业软件组件装配集成的需求,还能灵活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技术
挑战。通过深入分析微服务架构、容器化部署、跨平台开发等前沿技
术的应用与发展,标准在设计上具备足够的前瞻性和适应性,以支持
不断演进的技术环境。
3.兼容性与互操作性
强调与其他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的协调一致,确保新标准
能够无缝对接现有的技术框架,避免重复开发和系统集成难题。此
外,特别关注不同开发商提供的组件之间的互操作性,通过统一的
接口规范和技术要求,促进异构系统的高效协作。
4.灵活性与可扩展性
鉴于工业应用场景的多样性,标准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不同规
模、不同需求的企业应用特点,提供了多种配置选项和支持工具,
允许用户根据自身业务需求选择最适合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