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方言保卫战:玉米的乡土记忆正在消失
玉米的方言江湖:那些正在消失的乡土记忆
玉米这个词在我老家从来就不存在。小时候跟着奶奶去地里,她总说:走,去掰几个苞米回来煮。苞米——这两个字承载着我整个童年的香甜记忆。直到上大学,我才惊讶地发现,原来这个金黄色的农作物在全国各地有着如此丰富多彩的名字。
2025年的今天,当我打开社交媒体,看到玉米在你们那的方言叫什么这个话题时,那些尘封已久的记忆突然鲜活起来。评论区像打开了一本中国方言地图集:东北人叫它苞米,山东人喊玉蜀黍,四川人说包谷,广东人叫粟米,福建人则称金黍……每一种称呼背后,都藏着一段独特的乡土故事。
记得去年回老家,邻居王婶送来一锅新煮的苞米。她边剥着金黄的颗粒边说:现在的小娃娃都不晓得苞米是啥了,都跟着电视里叫玉米。这句话让我心头一颤。确实,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方言词汇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据语言学家统计,近十年来,超过60%的农作物方言称呼在城市儿童中已经不再使用。
我的大学同学小李是云南人,他告诉我他们那里叫包谷。有次他妈妈来城里看他,特意从老家背来一袋新鲜包谷。宿舍里,李妈妈用浓重的云南口音说:儿啊,妈给你煮包谷吃。同寝的东北同学一脸茫然:阿姨,什么是包谷?这个场景让小李既好笑又心酸——原来最平常的家乡话,已经成了需要翻译的外语。
在陕西农村做田野调查时,我遇到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农。他用地道的陕西方言告诉我:我们这叫玉麦,我爷爷那辈还叫番麦哩!老人浑浊的眼里闪着光,现在年轻人都说玉米了,这些老话怕是带进棺材啰。风吹过玉米地,沙沙作响,仿佛在附和老人的叹息。
这些不同的称呼不仅仅是语言差异,更承载着各地的农耕文化和历史记忆。玉蜀黍透露着文雅的古意,苞米带着东北的豪爽,包谷透着西南的朴实。每一种叫法都是当地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结晶,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生活密码。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出现了一股方言复兴的小浪潮。在短视频平台上,有关方言的挑战活动层出不穷。我关注的一位四川美食博主就经常在视频里说:今天的菜要用新鲜包谷来做。弹幕里天南地北的网友纷纷打出自己家乡的叫法,热闹得像一场线上方言交流会。
更让我感动的是,一些小学开始开设方言文化课。表姐告诉我,她上三年级的女儿最近回家就嚷嚷着要煮苞米吃,说是老师教的东北话。虽然发音还带着童稚的别扭,但这种文化传承的自觉已经悄然萌芽。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几个方言词汇,更是一整套与土地相连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记忆。但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当孩子们问玉米在你们那的方言叫什么时,我们能够给出更加丰富多彩的答案。
下次回老家,我决定要跟奶奶学学那些即将消失的农谚和俗语。毕竟,记住苞米怎么说不难,难的是留住这个词背后那份质朴的乡土情怀。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这样一个语言的锚点,让我们记得自己从何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