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基础模块哲学与人生第10课第一框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四单元坚持唯物史观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课堂小结3随堂检测4课后拓展5思考: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吗?新课导入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共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1.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阅读教材第84页“阅读与思考”,分析其中蕴含的道理。假设自己所学专业对应的行业领域停止工作一周,对日常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从根本上讲,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吃、穿、住、用、行等生活资料是从哪里来的?如果停止了物质生产,人类社会将会怎样?讨论思考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马克思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解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任何一个“有生命的个人”为了生存,首先就必须要获取吃、穿、住、用、行等物质生活资料。这些物质生活资料从哪里来?必须有人通过劳动来生产。因此,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物质生产活动)。总结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物质生产活动就一刻也不能停止。(2)物质生产活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18世纪中期之前石器时代:石斧铜器时代:青铜器铁器时代:铁制工具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蒸汽时代:蒸汽机19世纪后半叶电气时代:电力设备20世纪60年代末信息时代:互联网、计算机等……每个时代的生产工具的出现是如何促进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水平提高、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交流讨论总结物质生产活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生产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促进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的产生,在推动经济繁荣的同时生产出新的社会关系,从根本上推动着社会的进步。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生活由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大部分构成。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从哲学上看,这表明社会生活由哪两大部分组成?讨论思考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的有关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特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前进道路上,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式现代化才能顺利向前推进。总结社会生活由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大部分构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二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生产方式,还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以及情感、风俗、习惯等。(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情境创设情境一结合生活事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6岁的妞妞正在学习弹钢琴,她问奶奶:“奶奶,您小时候学不学弹钢琴?”奶奶对妞妞说:“奶奶小时候连钢琴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情境二阅读教材第85页“阅读与思考”,感受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情境三阅读文献资料,深化提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妞妞的奶奶小时候为什么没见过钢琴?为什么在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越来越广泛、越来越丰富?综合上述材料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小组交流、讨论解析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