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胆囊息肉PPT课件.ppt
文件大小:261.5 KB
总页数:15 页
更新时间:2025-06-24
总字数:约3.03千字
文档摘要

胆囊息肉胆囊息肉是形态学的名称,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可以是球形或半球形,有蒂或无蒂,多为良性。病理上可分为:1.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和腺癌,其他少见的还有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等;2.非肿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肌增生等,尚有很少见的如腺瘤样增生、黄色肉芽肿、异位胃粘膜或胰腺组织等。由于胆囊息肉术前难以确诊性质,故笼统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或“胆囊隆起性病变”。胆固醇息肉是胆囊粘膜面的胆固醇结晶沉积;炎性息肉是胆囊粘膜的增生,呈多发,直径常小于1cm,多同时合并胆囊结石和胆囊炎;胆囊腺肌增生是胆囊壁的增生性改变,如为局限型则类似肿瘤,但呈良性经过。临床上说的胆囊息肉一般是指胆固醇息肉和炎性息肉两种,其中又以胆固醇息肉发病率较高。【西医病因病理】*1)胆固醇息肉:是胆固醇代谢紊乱的局部表现。发病在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可发生在胆囊的任何部位。少数病例同时伴有胆囊结石。大部分为多发,小部分为单发。外观呈黄色分叶状,或呈桑葚状,柔软易脱落,与胆囊粘膜有蒂相连。有的蒂细长,息肉可在胆囊内摆动;有的蒂粗短,息肉呈小结节状。息肉大小不等,一般为3-5mm,绝大多数小于10mm,偶见直径达到10mm的息肉。组织学显示:息肉由集聚的吞噬脂质的泡沫样巨噬细胞团构成,其表面由单层柱状上皮覆盖。大部分患者胆囊粘膜被胆固醇沉积呈草莓样改变。*2)增生和(或)化生性息肉:又称腺瘤样息肉,一般直径小于0.5cm,常多发,有蒂或无蒂,呈局灶性颗粒状或绒毛状突起。镜下为结节状幽门腺增生,或胆囊上皮的乳头状增生,或两者兼有,也可伴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与胆囊腺瘤的鉴别在于,腺瘤样息肉主要由增生的高柱状粘膜上皮构成,周边无明显分界和纤维包膜,乳头状结构不如腺瘤明显,且体积较小,多有蒂。*3)肉芽组织性息肉:又称炎性息肉呈单发或多发,约3-5mm大小,蒂粗或无明显蒂,颜色与邻近的胆囊粘膜相近或者稍红。可伴存胆石。常伴有严重的胆囊慢性炎症或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组织学显示:灶性腺上皮增生伴血管结缔组织间质和明显炎性细胞侵润,上皮与邻近的胆囊粘膜上皮相似。纤维性息肉:比肉芽组织性息肉大,多同时伴存胆囊结石和慢性胆囊炎。组织学显示:呈分叶状结构,由散在的腺体或导管样结构与纤维性间质构成,表面被覆胆囊上皮。息肉富含纤维性间质和腺体。*5)淋巴样息肉:可单发或多发,呈隆起的小结节,直径多为2-5mm,多有蒂。常伴慢性胆囊炎。组织学显示:增生的淋巴组织形成淋巴滤泡,其生发中心可很大,表面覆盖一层正常的胆囊上皮,又被称为淋巴假瘤。6)混合性息肉:不同类型的息肉混合存在,增生的腺体形成假乳头结构。大者直径可达15mm。镜下见:息肉由上述两种以上成分构成,如腺瘤样息肉与胆固醇息肉并存。*【中医病因病机】1.肝胆气滞情志失调,郁怒不解,或恐惧不除,久则损伤胆腑,使少阳升发之气衰弱,经络不畅,胆汁淤结所致。2.痰浊内停过食膏粱厚味,中焦脾胃受损,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湿邪聚而成痰,痰浊内停,影响肝之疏泄,胆之通降。*【临床表现】本病大多无临床症状,少数病人可有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极个别病例可引起阻塞性黄疸、无结石性胆囊炎、胆道出血、诱发胰腺炎等。体检可能有右上腹压痛。*【诊断】对此病的诊断主要依靠B超,对胆囊息肉有很高的检出率,其敏感性为目前许多无创性检查手段所不及,特别是能方便地动态监视息肉的发展,对预防和及早发现息肉癌变具有重要价值,但难以区分是肿瘤性还是非肿瘤性息肉,是良性还是恶性病变。帮助确诊的方法有:1.常规超声加彩色多普勒超声或声学血管造影检查;2.内镜超声(EUS)检查;3.CT增强扫描;4.超声导引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鉴别诊断】胆囊息肉与腺瘤样增生、腺瘤及腺癌、胆囊壁粘附的小结石等胆囊内隆起性病变仅从临床表现区分比较困难。B超对粘附在胆囊壁上的小结石、胆泥、粘稠胆汁或血凝团块等无声影小回声团可能误认为本病。高度敏感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鉴别胆囊小隆起性病变,有重要价值,若能显示病变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