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素养目标:
解读河姆渡、半坡等遗址的考古发现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点,理解农业兴起为史前社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农耕生活的特点,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时空观念)
通过解读西坡遗址和大汶口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了解人口聚集、私有制、贫富分化等氏族社会出现的重要变化。(唯物史观)
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师:我们中国人总说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对待粮食和土地总是最认真,见面寒暄,“吃了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在旧石器时代,人们依靠什么吃饭?
生:采集狩猎
师:靠“老天赏饭吃”这样的生存方式可能面临什么问题?
生:受气候环境影响大,食物来源不稳定,总是要迁徙,很危险等
师:随着人口增加,生存圈不断扩大,这种攫取型经济十分脆弱,已很难满足人们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那么这样的生活方式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生了变化呢?请大家把书本翻到第一单元的导言部分,找到答案告诉老师。
生:大约1万年前
师:到了大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从食物采集者转向生产者。这节课我们会认识的半坡人,他们就可以“靠自己吃饭”。相信大家看到了北京人和半坡人的平均寿命的差别,这就是农业发展带来的显著变化。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师: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自古重视农业。古人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同学们知道五谷指的是?(稻、黍、粟、麦、豆)
这其中,除了麦可能是从中东地区传过来之外,稻、黍、粟、豆都是中国先民培育出来,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的。豆我们暂且不谈。
课本上说“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说这句话的证据是什么?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留存下了许多的历史遗址,遗址的考古发现为我们了解先民们的生活提供了证据。
对照课文内容,圈出距今约1万年出现人工栽培农作物的遗址。
生:发现早期栽培水稻的遗存: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浙江浦江上山遗址、义务桥头遗址;发现人工栽培的粟和黍遗存:北京门头沟东湖林遗址、内蒙古兴隆洼遗址。
师:除此之外,还能从图中获得哪些历史信息?(回忆上节课学过的如何看地图)总体分部情况?出土稻和粟遗存的遗址分部?
生:数量众多,分部广泛。主要集中于江河。大体上“南稻北粟”。
师:无论是稻还是黍和粟,都是不能直接生吃,需要烧熟了吃。这就涉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用什么东西来盛放?
生:陶器
师:看到相关史事。我国是最早出现制陶技术的国家。证据是什么呢?
生: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片,距今约2万年,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北京、河北、河南等地豆出土了1万年以上的陶器。
师:陶器易碎,带来带去是不可能的,农作物种植需要等待、照料,所以这时候人们就过上了定居生活。定居下来的人们,除了驯化植物,也开始驯化动物,饲养家畜。除此之外,这时候人们的生产工具也更加先进,成为精美的磨制石器,更加适应农耕生活。概括原始农业出现的标志(新时期时代的主要特征)?
生:农作物种植、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
师:接下来,让我们进入各处遗址,来感受先民的农耕生活,体会农业发展给社会带来的意义吧。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师:首先就让我们进入南方的河姆渡文化。在河姆渡遗址中,我们看到了许多考古发掘成果。接下来请大家利用表格工具,说一说,你从这些文物中看到了怎样的农耕生活?
生:完成表格
文化名称
稻作农业
代表遗址
距今时间
地区(流域)
生产工具
农业
手工业
房屋
师:在学生填表过程中,辅助一些小问题,如:干栏式的建筑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为什么河姆渡人的房屋要采用这种建筑形式呢?(回顾一下河姆渡地区的气候条件是什么样的?)大量建筑遗存和水井说明什么?(定居)这个象牙雕刻给你什么感觉?(河姆渡人的可能崇拜、智慧)进行小结:河姆渡人过着定居生活,稻作农业繁荣,他们饲养家畜,制作陶器。
重点再看一看猪纹黑陶钵、稻穗纹陶盆。这两件文物,除了可以说明河姆渡人的制陶技术之外?还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提示:纹路)
生:河姆渡人已经不仅满足于实用了,开始注重审美装饰。又比如说这些图案可能可以说明河姆渡人对猪和水稻是比较熟悉或者比较重视的,多少能够印证他们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师: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下面可以养猪,家字宝盖头下面一个豕字。就是猪的意思。所以什么是家呢?就是养猪的地方,定居的地方,才叫家。直到汉代,猪猪都是养在房子下面的哦,不过这个房子一般就是厕所了。
师:看到相关史事,再看一个稻作农业遗址,贾湖遗址。在地图中找出贾湖遗址所在地,结合“炭化稻粒”,你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