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单人结肠镜检查PPT课件.ppt
文件大小:461 KB
总页数:56 页
更新时间:2025-06-24
总字数:约6.28千字
文档摘要

单人操作法的插入技巧一、保持适当距离肠壁与内镜前端之间的距离十分重要;适当的距离是插入的先决条件;如乙状结肠有急峻的弯曲:吸气、手法、改变体位;过量注气:肠管扩张、伸长、变硬、弯角变(更)锐。*二、旋转镜身与角度的协调操作调角度钮内镜前端向上或向下,再旋转镜身,前端便可以左右转动,1.乙状结肠:向上打角度、向右转镜身、稍向后拉,2.从脾曲→横结肠:因肠腔位于左侧,向上调角度,向左转镜身,稍后拉,3.旋转度与角度关系:(1)不旋转镜身,向上打角度,*(2)向右侧转,经腹壁侧转向左侧,(3)向左旋转,从背部转向左侧,(4)直乙移行部:肠道走势,从直肠转到背部再通向左侧。插入手法:从中间状态向上打角度,并向左旋转90度(便进入直乙移行部),再向左转90度(插入乙状结肠),三、吸引吸引减少肠腔的气体,肠管向肛侧收缩,形成相对插入。*通过吸气可以使锐角变为钝角,四、变换体位与手法推压变换体位利用重力改变肠管的走向,一般规律:1.到达脾曲之前--左侧卧位,2.脾曲至横结肠中央--右侧卧位,3.横结肠中央至升结肠末端--左侧卧位,4.升结肠末端至盲肠--左侧或仰卧位。*腹部压迫法利用压迫使肠管变直或使肠腔弯曲的角度变大,1、压迫点A:脐下与耻骨联合上方2cm处,用两个指尖压迫此点后进镜易过直乙交界处;2、压迫点B:脐的中央部分,用整个手掌心平压此处进镜易通过横结肠;3、压迫点C:脐上2cm正中位置,常用于通过横结肠时用,以手掌掌沿部分横向压迫腹部。*结肠不同部位的通过方法一、直乙移行部位的通过方法调角度向上,左、左、右旋转镜身,可到达一个继续向右的弯曲,即S-top位置仰卧位更易通过;采用顺时针旋转900,略微退镜,拉直肠腔可见进镜方向。*二乙状结肠、乙绛移行部的通过方法与技巧据肛门20—30cm,易形成攀;操作原则:少气、少进;旋转镜身以顺时针操作为主。*1.回转穿行技术:用角度操作,旋镜,和抽吸法通过弯曲明显的部位,下一皱襞通常位于相反的方向,立即调角度和旋镜操作,越过皱襞部分,称为回转穿行技术。同时注意调节气量。2.右旋短缩技术:一边退拉内镜,一边右旋内镜,使乙状结肠几乎不伸展的状态下达到乙降移行部,顺利插入降结肠。*通过乙状结肠后,60%结襻,通过右旋镜身及向后退镜,可消除结襻并取直镜身。乙状结肠通过有三种类型。乙状结肠和降结肠乙状结肠:伸展为40---70cm,缩短30~35厘米。进镜:先观察乙状结肠,因被充分伸展。退镜:皱襞重迭,遮盖小的病变。*走行方向:直肠—乙状结肠向腹壁前方。乙状—降结肠向腹壁侧方。困难点:乙降交界处(1)从移动肠管向固定肠管,可移动(2)乙–降交界处角度较锐。*通过乙—降交界处要点

1.要多吸气:吸气使肠管缩短。2.尽可能少注气:过量气体,肠管变长,柔韧变差,病人痛苦。3.少进镜,同时向右旋转镜身、复原,及配合上下钮的操作完成。4.尽可能不用左右角度调节旋钮。*利用旋转和回旋手法:是单人操作必须掌握的技巧和手法有三种方法。(1)在镜身和镜头均拉直的情况下旋转:反应最敏感。(2)镜身拉直,但镜头呈一定角度时旋转镜身:改变方向。(3)当镜身成襻时,旋转镜身可以改变襻的位置,大小和形态。*解攀方法:1、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0;加略微向上调节旋钮,并保持相对固定后,向后退出镜身;2、采用轻微顺时针旋转镜身后,边吸边退镜的方法,退至结肠镜完全松弛,处于自然状态为止或距肛门10cm处后,重新进镜。*降结肠通过降结肠时会感到较为轻松,感到肠管较直。如遇困难:可变换体位,或顺钟向旋镜身。*脾曲通过方法脾曲:自降结肠向腹腔中部及前方进行,特点:位置变异较大。到达脾曲标志着大肠镜操作完成一半。如果镜身在脾曲处完全拉直,镜身长度为50cm,(称为50准则。)剩下的仅需l~2分钟即可完成。*通过脾曲操作要点1.确保镜身拉直,使角度钮调节,进镜及退镜十分自如。2.避免将镜头过度成角:如将镜头角度钮调至最大限度,往往使镜头无法继续前进。3.吸气方法:气少时脾曲缩短,角度变钝,提高其顺应性,使操作较为容易*4.压迫B点:使脾曲角度变钝。5.应用逆时针旋转手法:只有当镜身处于拉直的状态旋转镜身才有效。6.变换体位:左侧卧位时横结肠下坠,使脾曲角度变锐。右侧位肠腔内气体进入脾区,肠段自身重量作用,使脾曲角度变钝。7.使镜身“硬度增强”*大多数到达脾曲时,常在乙状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