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素养为导向,发挥写作的育人功能
摘??要:写作是写作者自我思想的体现,是写作者对生活思考的结果;写作也是育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素养为导向,发挥写作的育人功能,是高考命题的重要立意。让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感受时代、体悟自我、思考人生,是高考命题的必然趋势。研究高考写作命题,不仅能够厘清其设置思想与方向,为写作教学提供借鉴,还能够检测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等培养目标的落实效度,从而更好地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高考写作题;育人功能;写作教学
2021年高考已落下帷幕,同往年一样,语文高考结束后,高考写作题立刻成为“网红”,各种评论纷至沓来。这些评论既比较客观地从不同层面呈现了社会对高考写作试题的高度重视,也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今年高考写作题的某些特质。笔者认为,对高考写作题的评价,不论肯定与否,都是出于一个目的,那就是厘清高考写作题设置的思想与方向,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写作教学乃至下一年的高考写作提供借鉴。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不揣浅陋,试对2021年全国8套试卷共9道(其中北京卷设置的是二选一写作题)写作题,做一个综述性的评价。
一、关注宏大背景,体现时代特色
写作是思想的呈现,因而写作命题要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一直是我国高考写作命题的基础立意,近几年尤为突出。2021年的高考语文写作命题,高举“立德树人”的大旗,紧扣时代主题与精神,体现时代特色,将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自然地融入试题之中,落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教育精神,让考生在考场上接受思想的启迪,充分体现了高考写作全面育人的指导思想和鲜明导向。
全国甲卷的作文题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要求写一篇文章。试题材料所提供的几个重大的纪念日、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鼓舞和激励作用的歌曲和作品、让人景仰的革命烈士以及榜样人物,为写作提供了一个特定而鲜明的背景与情境,呈现了宏大的写作主题。这一宏大的写作主题能引导考生在写作时,深刻领会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历史规律,自觉地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融汇在一起,思考自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能够做什么,怎样才能有所作为,从而完成新一代青年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肩负时代重任、续写时代新篇的历史使命。材料以第一人称复数“我们”,将考生带入共同参与、共同记忆的同情共感的情境中,有效地将红色文化传承的重大问题,极其自然地转化为考生必然要思考的成长与发展问题,使其能够有切身体验,有感可发,有感而发,从而实现“立德树人”在写作能力考查中的有机融入。
同样,北京卷作文题“论生逢其时”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背景,紧扣时代脉搏,聚焦当下特定时代,引导当代青年从自身出发,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结合在一起,响应时代召唤、肩负时代使命。“生逢其时”这一命题本身,就暗示着考生在写作时要将自我放进时代中,它将宏大主题与个人的经历结合起来,可谓立意高远。
天津卷作文“纪念日”以富有意义的时间点为切入口,让考生在选定的“纪念日”情境中,体味岁月的厚重、初心的可贵,激扬奋斗精神,命题颇为用心。今年适逢国家、民族很多重大纪念日,因此,这道写作试题具有很好的引导价值。即使考生以生活中的某一个纪念日入题,也会思考身处变革时代的自我与国家命运、时代发展的关联性。这对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反思自我成长、培养奋斗精神都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写作引导考生关注宏大的背景,体现时代特色,是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上高考写作命题对我们的启示是:写作教学不应单纯地进行写作技巧的训练,而要重视写作思想的培养,应有宏大的视野,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去指导写作教学,让学生关注自己所身处的这个时代、这个社会,领悟文章“为时而著”的精髓。
二、浸润传统文化,思考人生社会
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与学习是新课标提出的一项重要学习任务,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已经成为高考写作命题取材的一个重要方向。命题者的意图是通过写作,让考生进一步思考文化育人的意义与价值,并以此促进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其文化自信力,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
新高考Ⅱ卷作文以“人”字书法描红的漫画顺序与描红笔画书写要求为命题材料,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反映写作者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描红是我国书法艺术的传统项目,命题者以此为写作材料,意在引导考生对材料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行“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站在当代青年的角度去认识和分析材料,体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正确态度,使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试题根植于文化,让考生以此为触点对“为人之道”进行思考,可谓用意深远。
浙江卷作文要求考生对“得与失”的三个不同认识层面进行思考。“得”与“失”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