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0605申港证券电力设备行业研究周报绿电直连规则框架明确8884kb.docx
文件大小:246.12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6-24
总字数:约5.54千字
文档摘要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免责声明证券研究报告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免责声明

证券研究报告

“绿电直连”规则框架明确

——电力设备行业研究周报

投资摘要:

每周一谈:“绿电直连”规则框架明确

刘宁分析师SAC

刘宁

分析师

SAC执业证书编号:S1660524090001

基本概念:

绿电直连指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不接入公共电网,通过专用线路直接向单一用户供电的模式,确保电力来源可物理溯源。

核心目标:

提升新能源就近消纳水平,降低远距离输电损耗。

满足企业绿色用能需求(尤其出口导向型企业应对国际碳壁垒)。适用场景:

新增负荷:可配套建设新能源项目。

存量负荷:自备电厂用户需清缴可再生能源基金后开展;出口外向型企业可探索绿电直连替代。

30%20%10%

30%

20%

10%

0%

-10%

-20%

2024-06 2024-09 2024-12 2025-03 2025-06

电力设备

沪深300

评级增持(维持)2025年06月05

评级

增持(维持)

行业研究行业研究周

行业研

行业研究周

申港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研究报

投资主体:负荷企业为主导,民企等非电网主体可投资,电源与负荷可合资运营运行与技术要求:

电压等级限制:接入电压≤220(330)千伏,超限需专项安全评估。

自发自用比例(并网型项目):项目整体新能源年自发自用电量占总可用发电量的比例应不低于60%,占总用电量的比例应不低于30%,并不断提高自发自用比例,2030年前不低于35%。

上网电量限制:上网电量占总可用发电量的比例上限由各省级能源主管部门结

合实际确定,一般不超过

合实际确定,一般不超过20%。

交易与结算机制:

市场参与:并网型项目作为整体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负荷不得由电网代理购电。

费用缴纳:需支付输配电费、政府性基金等,禁止地方违规减免。

计量要求:内部安装双向计量装置,禁止绕越计量。投资策略:

建议关注有望受益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公司,比如南网科技、德业股份。

行情回顾:

电力设备行业本周涨跌幅为-2.44%,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中,排在第30位。电力设备行业本周跑输沪深300。本周上证指数、沪深300、深证成指、创业板指的涨跌幅分别为-0.03%、-1.08%、-0.91%、-1.40%。

在细分行业中,电机II、其他电源设备II、光伏设备、风电设备、电池和电网设备涨跌幅分别为-3.62%、0.97%、-2.25%、0.31%、-4.28%、-0.12%。

风险提示:

政策与市场风险:国际碳规则变动、企业消纳能力不足。

资料来源:Wind,申港证券研究所

电力设备行业研究周报

电力设备行业研究周报

PAGE2/8

PAGE2/8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免责声明

证券研究报告

内容目录

每周一谈:“绿电直连”规则框架明确 3

行情回顾 4

锂离子电池及关键材料价格变化 5

风险提示 6

图表目录

图1:各行业周涨跌幅 4

图2:重点指数周涨跌幅 5

图3:电力设备子板块周涨跌幅 5

图4:电力设备板块周涨跌幅前五个股 5

图5:电力设备板块周跌幅前五个股 5

图6:碳酸锂价格(元/吨) 5

图7:电池价格(元/Wh) 6

图8:正极材料价格(元/吨) 6

图9:隔膜价格(元/平方米) 6

图10:电解液价格(元/吨) 6

每周一谈:“绿电直连”规则框架明确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从国家层面明确了“绿电直连”规则框架。

基本概念:

绿电直连指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不接入公共电网,通过专用线路直接向单一用户供电的模式,确保电力来源可物理溯源。

分类:

并网型:项目整体接入公共电网,与电网有清晰责任界面(电源位于用户侧产权分界点)。

离网型:完全独立运行,与公共电网无连接。

核心目标:

提升新能源就近消纳水平,降低远距离输电损耗。

满足企业绿色用能需求(尤其出口导向型企业应对国际碳壁垒)。

适用场景:

新增负荷:可配套建设新能源项目。

存量负荷:自备电厂用户需清缴可再生能源基金后开展;出口外向型企业可探索绿电直连替代。

受阻新能源项目:因消纳限制无法并网的项目,可转为绿电直连。

投资主体:负荷企业为主导,民企等非电网主体可投资,电源与负荷可合资运营运行与技术要求:

电压等级限制:接入电压≤220(330)千伏,超限需专项安全评估。

自发自用比例(并网型项目):项目整体新能源年自发自用电量占总可用发电量的比例应不低于60%,占总用电量的比例应不低于30%,并不断提高自发自用比例,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