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目标;思政课堂;冰心曾说过: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康复路漫漫,我们护士用过硬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操作技术和极大的耐心帮助患者完成日复一日的康复训练,如春天的雨露滋润患者久旱的心田;如夏天的微风吹走燥热的空气,带走患者心灵的创痛;如秋夜的明月照亮患者通往健康的心灵彼岸;如冬天的阳光温暖着患者,蒸发他(她)们的忧伤。让我们一起辛勤守候,静待花开。;在慢性疾病的康复护理中,护士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Patientinformation;护士应配合康复医师对患者做好哪些康复护理工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表现为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COPD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密切相关,临床表现主要为气促、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功能和右心衰竭。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数据显示,全球COPD患者的数量已超过2.3亿,且死亡率逐年上升。COPD不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还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据调查,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COPD的总体患病率高达8.2%。;8.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复护理;8.1.1主要功能障碍
1.有效呼吸减低
患者在呼吸过程中的有效通气量降低,呼气末残留在肺部的气体增加,可影响气体的吸入。长期慢性炎症可致呼吸道分泌物引流不畅,影响肺部气体交换。部分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因年龄偏大,伴有不同程度的胸廓畸形,胸廓活动受限,导致肺通气量下降,出现缺氧症状,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气促、咳嗽、咳痰等。;2.病理性呼吸模式形成
慢性炎症使支气管管壁逐渐被破坏,特别是弹力纤维层被破坏,可使支气管管壁对抗压力的能力下降。呼气时增高的肺间质压首先使支气管壁过早塌陷,加重了气道狭窄。如果用力呼气,肺间质的压力增加和气道流速增加会导致支气管内的负压效应,进一步加重了气道狭窄。此外,COPD患者可因呼吸困难而用力和快速呼吸,使???腔内压力增大,从而使支气管管壁塌陷更加严重,肺泡通气量降低,解剖无效腔增加,呼吸耗能无谓增加,形成以呼气性呼吸困难为特征性的异常呼吸模式。;3.循环功能障碍
主要表现为肺循环障碍和全身循环障碍。肺循环障碍以肺泡换气功能障碍或换气功能障碍加右心衰为特征性表现,全身循环障碍表现为末梢循环差、肢冷、发绀和杵状指等。
4.呼吸肌无力
患者有效呼吸减少、呼吸困难及病理性呼吸模式的形成均可影响膈肌、肋间肌、腹肌等呼吸肌的运动,引起呼吸肌无力。;5.耗能增加和活动能力减退
在病理性呼吸模式中,原本不该参与呼吸运动的肌群会参与进来,气短、气促又使患者精神和颈背部乃至全身肌群紧张,增加了体能的消耗。此外,患者可因惧怕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而不断限制自身活动,少数患者甚至长期卧床,逐渐丧失了日常活动能力和工作能力。
6.心理负担加重
患者长期处于供氧不足、气短、气促状态,易出现精神紧张、烦躁不安、睡眠障碍等,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8.1.2康复护理评定
COPD随着病程的发展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呼吸和运动功能障碍。其对呼吸功能的损害表现为远端肺泡持续扩大而回缩障碍,肺泡周围毛细血管网大量被破坏,通气/血流比值失调,严重时可出现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
1.呼吸功能评定
COPD患者的呼吸功能评定是判断气流受限情况的主要客观指标。
(1)主观呼吸功能障碍程度评定。主观呼吸功能障碍程度评定采用6级制分级法,如表8-1所示。;8.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复护理;(2)肺通气功能评定。时间肺活量(FVC)是指最大深吸气后以最快的速度呼气,在一定时间内所呼出的气量。分别计算第1s末、第2s末和第3s末的用力呼气量即为1s用力呼气量(FEV1)、2s用力呼气量和3s用力呼气量。将各值与FVC相比则为1秒率(FEV1%)、2秒率、3秒率,正常值分别为83%、96%、99%。FEV1/FVC是评价气流受限的一项敏感指标。根据FEV1/FVC、FEV1%可对COPD的严重程度做出分级。吸入支气管舒张药后,FEV1/FVC小于70%及FEV1%小于80%预计值者可确定为不能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
肺总量、功能余气量和残气量增高,肺活量减低,表明肺过度充气。
①肺总量(TLC)为深吸气至最大限度时肺内的气量,即深吸气量加上功能余气量。;②功能余气量(FRC)为平静呼气后肺内残留的气量。
③残气量(RV)为最大呼气后残留在肺内仍不能呼出的气量。功能余气量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残气量的参考值:成年男性1530mL左右,成年女性1020mL左右。临床常以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