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解锁两汉历史密码与史料实证素养的钥匙.docx
文件大小:26.54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25
总字数:约3.84千字
文档摘要

解锁两汉历史密码与史料实证素养的钥匙

历史学科向来注重严密的论证和逻辑推理,坚决秉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具有强烈的求真求实特质。在历史的学习与研究过程中,对史料的分析和运用是至关重要的方法,亦是提升历史解释和分析能力的关键手段。课程标淮指出: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从史料的表现形式而言,通常可划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图画史料、影像史料、口传史料以及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从史料的价值角度来看,一般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汉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享堂、墓阙、庙阙等建筑上雕刻图像的建筑构件。从产生年代看,其大致产生于西汉昭帝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盛行于东汉,并在东汉末年逐渐走向衰落。[2其分布范围较为广泛,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江苏、陕西、山西、四川等地,在湖北、浙江、安徽、北京、天津等地也有少量发现。尽管其画面基本以线条构成,但这些刻在砖石上的画面已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脉络。作为出土文物,画像石的存在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建筑、绘画、书法以及雕刻艺术具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也有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情况。

因此,本文以《西汉与东汉一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课为例,旨在揭开画像石中蕴含的两汉历史密码,充分利用画像石以及其他类型史料,切实落实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通过对画像石的深入分析和运用,引导学生学会从丰富多样的史料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严谨地论证和推理,培养其严谨的历史思维和求真务实的精神,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知识,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一、以山东烧烤巧妙引入本课

教师首先展示一幅源自山东临沂五里堡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一一《庖厨图》,让历史与社会热点“山东烧烤”链接,紧接着抛出问题:画像石归属于何种史料类型,又该如何从历史研究的视角审视这幅画像石的价值呢?随后,教师适时出示相关文字材料,以此巧妙地引领学生步入本课主题。

材料1:山东临沂五里堡出土的《庖厨图》

材料2:“今民间酒食,肴旅重叠,燔炙满案。”一(西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

教师总结:画像石作为实物史料,同时亦是一手史料,它与文献史料相互配合使用,对研究汉代的历史有着极为重大的价值。

二、从汉代画像石洞察国家一统

材料:山东嘉祥武梁祠画像石(西壁)(汉)卫改刻

武梁祠坐落于山东嘉祥县武翟村。学术界一般公认武梁祠确实是为武梁所建[3],工匠的名字叫卫改。但是祠堂上的画像与武梁的生平及思想之间的密切关系使我们相信这些图像是由武梁本人设计的。这座祠堂规模并不宏大,整个祠堂由若干石板搭建而成,板面上刻满了丰富的画像。其中三块主要石板,皆分五层,画面满布,一共涵盖三十个故事,涉及140多个人物。本节课选取西壁来进行具体探究。

任务一: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并分析汉初国家治理措施。

材料1:画像石第一层:西王母和祥禽神兽山东嘉祥武梁祠画像石(西壁)(汉)卫改刻

提出问题:图中描绘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这样的场景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教师总结:从本层画像石可以看到“西王母”“女性羽人”等形象,描绘了汉代人们心目中的神仙世界。汉代盛行黄老思想,流行神仙方术,西王母成为“长生不死”的象征,影响于世俗,也成为画像石的主要题材。围绕西王母的还有玉兔和蟾蜍捣药、三足乌和九尾狐供食,以及羽人等仙灵,构成了一个奇异的神话世界。[4汉朝时期人们崇尚养生、乐生,渴望长生不老,因此神仙方术和修炼成仙成为了他们的追求。汉初,政府汲取了秦朝二世而亡的深刻教训,面对经济衰败的社会背景,采纳了黄老之学的治国理念。在经济上,汉初政府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以减轻百姓的负担;在政治上,中央对地方王国事务较少干涉,任用较为保守的官员,同时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享有较大的政治、经济自主权。这种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也为后来的七国之乱埋下了隐患。此外,在民族关系上,汉初政府对匈奴采取了和亲政策,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汉初封建诸侯、广其疆域的行为最终导致了七国之乱的爆发。虽然这场叛乱最终被武力镇压下去,但是你觉得解决根本问题了吗?汉武帝还遇到了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任务二:根据以下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并分析汉武帝治理措施对大一统的影响。

材料2:画像石第四层:刺客故事

荆轲刺秦王山东嘉祥武梁祠画像石(西壁)(汉)卫改刻

专诸刺吴王山东嘉祥武梁祠画像石(西壁)(汉)卫改刻

材料3:“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一(西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教师总结:春秋乱世,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权力角逐激烈,刺客应运而生。刺客原本是游走四方,以行刺作为生存手段的江湖自由职业者。春秋时期也正是儒家文化萌芽形成之时,中国刺客文化讲求侠义,不惧强权,与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