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资源涵养核心素养
当前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主要编写措施之一是从对历史的叙述中增强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能力,涵养家国情怀。在正确的历史观指导下撰写的教科书是学生理解历史、掌握历史解释的正确方法、路径和范式的样本。[因此,历史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培育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资源。本文以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为例,谈谈合理挖掘教材资源涵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一些做法。
一教材素材任务化,涵养史料实证素养
黄牧航教授认为:历史教材一方面提供了最基本、最经典的史料,另一方面教材正文和各种栏目都可以被视为进行史料教学的资源。[2而培育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其重点在于把教材素材任务化,即“任务驱动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掌握学习内容。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紧紧围绕一个或多个任务进行自主探究或互动协作,通过最终解决问题来达成教学目标的学习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黄教授将其基本流程归纳为:创设情境一一提出问题——布置任务——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分享成果——评价反馈—一总结规律。[3根据以上理念,笔者在进行“南京大屠杀”教学环节时做了如下尝试。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为了促进学生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需要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核心素养达成为目标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在真实且有意义的历史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感悟历史。
和平年代的学生,很难想象南京大屠杀的血腥残酷。为了让学生更贴近这段历史,在讲授相关内容前,我先给学生分享2025年春晚上的一幕:美国典当行老板埃文·凯尔带着获赠的国礼瓷亮相蛇年春晚,与中国民众进行了亲切交流。网友们纷纷留言表达对他的敬意。
我接着抛出问题:“埃文·凯尔为什么能获此殊荣?”由此引出他发现并捐赠南京大屠杀彩照的事,随后展示部分彩照及外国网友看到照片后的震惊反应,再抛出问题:“为什么很多外国网友对南京大屠杀竟一无所知?”顺势引出日本右翼势力极力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恶劣行径。
2.布置任务
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历史,更要引领学生在情境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如何构建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史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究。”[5]
基于此,我给学生布置了以下学习任务:
任务一:面对右翼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你会选择教材中哪个证据予以驳斥,说明理由。
任务二:如果要更全面的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历史,除了教材提供的证据之外,你觉得还可以补充哪些方面的史料?
3.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分享成果
学生阅读教材后很快能够找到教材第三子目第一段正文的相关叙述和“史料阅读”中两则材料一一德国人拉贝和日本记者关于当时南京普通百姓受到屠杀的记录,以及旁边的插图一一《南京街头被日本军队虐杀的中国人》。学生们对教材提供的材料进行了分析,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南京大屠杀”的现场,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一”。
对于“任务二”,学生的表现也很亮眼,在教科书提供的史料之外,列举了诸如战时外交文件、战时新闻报道、战犯审判记录、民间书信、学者著作、大屠杀遗址遗物、战争纪录片等史料,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其做了分类,学习对不同史料的史料价值做出评判。
4.评价反馈总结规律
在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探究成果后,我向学生们讲述了“史料阅读”中的拉贝以及《拉贝日记》背后的故事。学生都爱听历史故事,故以教材中的材料为依托展开历史叙事,有助于学生深刻地体会在日本帝国主义野蛮兽性之下,拉贝等国际友人的举动展现的人性光辉。再引导学生进一步剖析拉贝之举背后体现的复杂人性较量。当时纳粹德国与日本法西斯同盟,拉贝身为德国人却打破国籍阵营限制,设立安全区,逆行保护中国人,彰显人性光辉。其抉择能够让学生思索个体在历史中的能动性,明白正义源于点滴行动。
两个任务的完成,一方面促使学生们更好地了解战争的残酷和牺牲,重新思考战争本质一一践踏文明底线、亵渎人类尊严。另一方面也涵养了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培育尊重生命、捍卫和平的家国情怀。
二教材人物鲜活化,涵养家国情怀素养
历史教材中的人物是学生了解过去、感知历史脉搏的重要窗口,是培育历史思维与人文素养的关键媒介。然而,现行中学历史教材提纲挈领的表述方式,虽有助于学生迅速把握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历史人物的鲜活性。学生仅通过这样的呈现方式,很难真切地体会到这些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因此,让历史教材中的人物更鲜活,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情感体验。
历史教师如何在课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