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这个日常闲逛唠嗑、助人为乐的新行当,你感兴趣吗?.docx
文件大小:41.62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25
总字数:约3.74千字
文档摘要

这个日常闲逛唠嗑、助人为乐的新行当,你感兴趣吗?

居民楼下的公共花园可以变得更美吗?小区里能不能有一处让孩子们安全玩耍的区域?老小区能否举办更多有趣的活动,让邻居们互相认识?

2024年1月,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挹江门街道的回龙桥MiniPlaza(迷你广场)正式启用。作为南京首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社区营造(规划)师签约试点项目,这个100多平方米的老城更新项目集合了休闲生活、娱乐社交、便民市集三种模式。

为优化家门口的公共空间、引入养老服务进入社区、组织居民打造幸福点……作为城市更新配套文件之一的《南京市城市更新社区营造(规划)师工作细则(试行)》(下文简称《细则》)于2024年5月1日起施行。

国内大城市正在兴起的新行当

也许很多人都不明白社区营造、城市更新这些词语背后的含义。但他们对所生活的城市依然有着强烈的依靠感和归属感,非常乐意参与社区营造,只是缺乏渠道和机会。其实,在闲暇时,逛逛菜市场,跟邻居的咖啡馆老板聊聊天,到书店走走,探索附近新开的美食小店,这些“在楼下”就能实现的生活场景,都是社区营造关心的问题。

社区营造(CommunityRevitalization)最早起源于19世纪欧美国家的“睦邻组织运动”,兴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造町运动”,光大于中国台湾地区,2010年后被广泛引入中国大陆地区。社区营造有多个定义,其中,西村幸夫在其著作《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中指出,社区营造主要是指由居民参与的,通过对社区空间和生活共同体的再造与重塑,实现社区复兴的社会治理实践。社区营造的参与主体包括居民(村民)、专家、政府、民间非营利组织和市场组织,从人、文、地、产、景五个方面出发,通过社区空间的设计和社区行动的实践,实现社会关系的再造,最终目标是营造美好的生活。

不同于私人建筑装饰公司和旧城改造施工队,社区营造,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是一种商业模式,而是一种社区治理模式。

“社区营造有个关键词,叫‘赋权,赋予公众权利。”某社区营造团队创始人指出,“我们和政府、居民一起去寻找社区里有问题的场地或者闲置的边角空间。至于这个空间要怎么改造,社区要怎么发展,由居民说了算。‘百姓点菜、政府买单,这反映了政府的理念在转变。”

由于“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提出、基层社会治理的需求、地方政府的支持,以及越来越多创业公司和社会组织的加入,社区营造在国内算是正式起步了。目前,社区营造项目主要集中在深圳、上海、北京、成都等一二线城市。

注:这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党群服务中心,其通过社区创新空间设计,以人和人的链接为核心,用可持续商业重构社区的社会关系。这里不仅包含了咖啡馆、剧场、自习室、瑜伽室和小酒馆等公共空间,还鼓励居民作为熟人商户来运营自己的事业。

社区营造(规划)师:

在“微观社会”中体验百态人生

什么是社区营造(规划)师?《细则》对社区营造(规划)师进行了界定:从事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工程师、建筑师、规划师,以及其他熟悉城市更新的专业人才。社区营造(规划)师的服务内容包括知识普及、政策宣传,现场调研、现状分析,民意调查、沟通协调,方案咨询、程序指导,组织动员、引导培育,民主监督、评价评估等。社区营造(规划)师可以是建筑师,也可以是景观设计师,还可以是社会工作者,或是拥有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传播学背景的人,他们来到你生活的社区,在和居民充分商量后,便开始动手改造你的社区,让它变得更美好、更宜居。

据悉,南京市采取积分管理、星级划分和激励政策等几种方式对社区营造(规划)师进行管理。通过信息系统填写、部门确认服务记录等,对社区营造(规划)师进行积分统计,每年公布积分情况。积分包括基础积分、累进积分、特别积分。对全市社区营造(规划)师数量的前30%,进行星级等次划分:三星级为全市排名前3%;二星级为全市排名前4%—10%;一星级为全市排名前11%—30%,大师直接定为四星级,不占总额。

坐落在成都市彩虹街4号的“撑展”,是一个结合青年文化和社区营造的年轻团队,他们用青年视角对成都市的多个社区进行在地观察。

“除了青年本身的强烈参与欲,真正促使我们走上社区营造这条路的,还有一个重要契机。”团队主创之一的昏昏(化名)回忆道,这里的“重要契机”,是指成都市高新区芳草街街道的蓓蕾社区党委副书记包庆推开“撑展”玻璃门的那一瞬间。

昏昏表示,对他们来说,这个“政府主动链接的瞬间”颇有“决定性”的意味——在此之后,老社区的烟火气和年轻人的思考,城市在地化更新与老社区改造,展开了一系列有意思的碰撞。

“撑展”团队的日常工作是“扫街”,伙伴们背着相机、挎着背包,分成几组人,然后以不同的主题和商贩、店家聊天。蓓蕾社区的街道不长,所以多“扫”几次街下来,团队成员几乎和街边每家每户的老板打成了一片。他们熟悉每条街上流浪猫狗的性格,会和正在买菜的大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