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同一《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1.能从修辞、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等方面赏析金陵之景。2.通过分析关键字词理解词人怀古之情。3.能从词史文化角度,通过花间词作的对比阅读了解本词“千古绝唱”的内涵。4.能从“登临”和“怀古”的角度结合来理解文人士大夫的心态。目标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王安石
片段写作:学生借助书下注释自读词作,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金陵之景。壹课前预习明确:写景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
一导入金陵怀古,诸公寄调于《桂枝香》者三十余家,独介甫最为绝唱。—杨褆《古今词话》
(一)检查预习1展示课前写景抒情的写作片段。点拨:本词上阕写金陵之景,下阕抒怀古之情,层次鲜明。其意境开阔,笔力遒劲,与往日凄婉的金陵怀古之词不尽相同。2.齐读《桂枝香·金陵怀古》,注意音调情感的处理。二、诵读体悟,品情感内涵
(二)品金陵之景1.用一个词概括王安石笔下金陵特点,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自主选择一句写景句,从修辞、表达方式、描写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二、诵读体悟,品情感内涵
二、诵读体悟,品情感内涵明确:场面雄浑,境界苍凉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2.准确把握一首词景物特点,除从以上写景角度赏析外,对比也是基本方法。材料: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宋初·欧阳炯《江城子》二、诵读体悟,品情感内涵
《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3.朗诵上阕:感受金陵意境。二、诵读体悟,品情感内涵词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因为是六朝故都,乃称“故国”,“晚秋”与下句“初肃”相对,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此时此景,登斯楼也,则情以物迁,辞必情发,这就为下片的怀古所描述的遥远的时间作铺垫。
3.朗诵上阕:感受金陵意境。二、诵读体悟,品情感内涵“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临送目”——登高远望即可纵目千里;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扫描,景象开阔高远。“澄江似练”,脱化于谢朓诗句“澄江静如练”,在此与“翠峰如簇”相对,不仅在语词上对仗严谨、工整,构图上还以曲线绵延(“澄江似练”)与散点铺展(“翠峰如簇”)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
3.朗诵上阕:感受金陵意境。二、诵读体悟,品情感内涵“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是在大背景之下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残阳”“西风”,点出时下是黄昏时节,具有典型的秋日景物特点。“酒旗”“归帆”是暗写在秋日黄昏里来来往往的行旅,人事匆匆,由纯自然的活动景物写到人的活动,画面顿时生动起来。
3.朗诵上阕:感受金陵意境。二、诵读体悟,品情感内涵“彩舟云淡,星河鹭起”是大手笔中的点睛之处。“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远在天际的船罩上一层薄雾,水上的白鹭纷纷从银河上惊起,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观察的视野——在广漠的空间上,随着征帆渐渐远去,水天已融为一体,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如此雄壮宽广的气度,如此开阔旷远的视野与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比较,两者展现的气度与视野不相上下,一为千古传诵的骈文警句,一为前所未有的词中创境,可谓异曲同工。正如林逋《宿洞霄宫》“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所言,眼前所见,美不胜收,难以尽述,因此总赞一句“画图难足”,结束上阕。
如何理解“酒旗斜矗”?酒旗矗立,但是斜着,可见在西风的吹拂之下,酒旗在飘扬。这样就使得酒旗由静为动,更增添了动态美。酒旗飘扬与河水浮动相得益彰。使得整体的环境更加和谐。
上片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写景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广。二、诵读体悟,品情感内涵
(三)析怀古之情1.一切视野源于心境。在金陵晚秋的景物视野下,词人怀古之情又是如何的呢?请找出词作中表达感情的字词,说说自己的理解。
2.知人论世,从历史角度探析词人情感。(三)析怀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