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秦观《南歌子》原文、译文及注释.docx
文件大小:17.31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25
总字数:约1.51千字
文档摘要

以下是秦观《南歌子》诗文:

1、《南歌子·香墨弯弯画》原文:

《南歌子·香墨弯弯画》

秦观

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

人去空流水,花飞半掩门。乱山何处觅行云?又是一钩新月照黄昏。

《南歌子·香墨弯弯画》译文:

用香墨勾画弯弯的眉毛,胭脂淡淡地匀在脸上。身着蓝衫和杏黄裙,独倚栏杆上默默地涂着口红。

情郎一去如流水,她却半掩着房门盼人归。情郎就像飘忽不定的云,如何寻得到他的踪迹呢?一直等到黄昏,又是一弯新月挂在天边,月不圆人也难团圆。

《南歌子·香墨弯弯画》注释:

香墨:画眉用的螺黛。

燕脂:即胭脂。

揉蓝:蓝色。蓝,可提取蓝色颜料的植物,揉搓可得青色。

流水:隐喻时光悄悄地逝去。

行云:比喻薄情郎,“乱山”比喻心烦意乱的女子。

《南歌子·香墨弯弯画》创作背景:

闺怨是中国古代永恒的文学题材,因为当时妇女地位低下,交通不便,男子为名缰利锁所牵绊,导致很多女子不得不经常承受独守空房的痛苦。加上作者本人仕途偃蹇,忧闷难抒,或也有此意寄托于词中。此词当作于元祐年间(1086~1094)。

《南歌子·香墨弯弯画》简析:

此词上片绘形,通过画眉、涂脂、着装、点唇,描摹出一位眉目娟秀、薄施脂粉、身穿“揉蓝衫子杏黄裙”的女子,独自倚栏默默无语地等待着自己的意中人;下片寓情于景,写她一直等到黄昏月出之时,仍然未见情人踪影,深感愁苦寂寞,因而发出了“乱山何处觅行云”的哀叹。全词语言清丽,语意婉约,体现了鲜明的艺术风格。

2、《南歌子·玉漏迢迢尽》原文:

《南歌子·玉漏迢迢尽》

秦观

玉漏迢迢尽,银潢淡淡横。梦回宿酒未全醒,已被邻鸡催起怕天明。

臂上妆犹在,襟间泪尚盈。水边灯火渐人行,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

《南歌子·玉漏迢迢尽》译文:

漏壶中的水渐渐滴尽了,星空变得黯然,银河淡淡地横在天上。我从梦中醒来,可因昨夜醉酒,现在尚未完全清醒。邻家公鸡的报晓声阵阵传人耳中,仿佛在催促我们起床,可我们两情缝络,万般不舍,是那样害怕天亮。

我迷惑这一切是真实的还是在梦中,可看看我的臂上,赫然留着她的胭脂和香粉的痕迹,余香袅袅;我的襟袖上尚有几点她滴落的泪痕,才知道这不是虚幻。从窗户望出去,远处的水边有几点灯火闪烁,接着又隐约听到有行人在走动。西边的天际,一钩残月和几颗寥落的晨星在相依相伴,闪着黔淡的光辉。

《南歌子·玉漏迢迢尽》注释:

南歌子:唐教坊曲名,此词有单调双调。

玉漏:即报更滴漏之声。

银潢:银河。

梦回:梦醒。

宿酒:隔夜之酒。

妆:指梳妆所施脂粉。

三星:参星。

《南歌子·玉漏迢迢尽》创作背景:

此词本事,历代词话多有记载。胡仔《苕溪渔隐从话前集》卷五十引《高斋诗话》,说是秦观在蔡州时,曾眷颐营妓陶心儿,在临别之时,写此词为赠。考秦观行实,他是在宋元祐元年丙寅(1086年)任蔡州教授,至宋元祐五年(1090年)赴京任太学博士,可见此词很有可能就是作于此一时期。

《南歌子·玉漏迢迢尽》简析:

《南歌子·玉漏迢迢尽》是一首赠妓词,写一对恋人春宵苦短怕天明的情景,表现他们深怕分离的情爱思想,“怕”字是全词词眼。词中直接抒情的成分较少,多寓情于景,耐人寻味,富有情韵;全词格调清新,于淡雅的景物描写中透露出淡淡的离愁、淡淡的寂寥,淡而有味、言近旨远。

3、《南歌子·霭霭凝春态》

秦观

霭霭凝春态,溶溶媚晓光。

何期容易下巫阳。

祗恐使君前世、是襄王。

暂为清歌驻,还因暮雨忙。

瞥然归去断人肠。

空使兰台公子、赋高唐。

4、《南歌子》

秦观

愁鬓香云坠,娇眸水玉裁。月屏风幌为谁开。天外不知音耗、百般猜。

玉露沾庭砌,金凤动琯灰。相看有似梦初回。只恐又抛人去、几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