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二感知与判断--美术鉴赏的
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过程和常见方法,能综合运用多种鉴赏方法赏析美术作品,形成价值判断,获得对美术作品的深刻认知。通过示范讲解,小组探究、任务训练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审美认识,提高鉴赏水平。在不同作品分析中感知艺术的形式原理及魅力,并生成广泛的文化认同感。实现艺术素养的培养和升华。强化鉴赏意识。
基本思路:
从鉴赏的一般过程“四步法”来入手,再结合鉴赏常见的方法“品鉴式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社会学批评”来展开学习,最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多看原作。引导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观察欣赏美术作品,提高审美素养和能力。
重点:
了解鉴赏美术作品的基本过程,初步掌握鉴赏常见的方法,对具体作品能运用所学进行分析和运用。
难点:
“四步法”鉴赏过程各个阶段的认识,综合运用多种鉴赏方法进行鉴赏。
教材分析:
本课由三个议题组成:第一个议题是鉴赏美术作品的一般过程是什么?第二个议题:鉴赏的常见方法有哪些?有品鉴式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社会学式批评。第三个议题:为什么要多看原作。
学情分析:
学生没有任何系统的关于美术作品鉴赏的方法学习与训练的过程,对于美术作品的鉴赏仅停留在欣赏的表层。
板书设计:
一单元主题二
美术鉴赏基础
第一个议题:鉴赏美术作品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第二个议题:鉴赏的常见方法有哪些?有品鉴式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社会学式批评。
第三个议题:为什么要多看原作。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活动1,问题一:吴冠中说:今天的文盲不多了,但是美盲很多,你怎么看?
1.你是否在某一件美术作品前驻足停留过?分享一件让你印象课刻的作品。
学生活动:
讨论思考与回答,回忆与分享自己参观美术馆或者画展的情形,描述熟知的代表作品。
教学设计意图: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艺术学习及审美的作用和意义,营造基本的教学情境。进一步引入情境,通过回忆分享,初步进行美术作品及语言的表达。
要点:学生思考文化程度与审美的关系,从而初步感知艺术学习的重要性。形成初步美术鉴赏的语境。
讲授:
教师活动:活动2,四步法介绍。
学生活动:参与认知四步法要点。
教学设计意图:探讨美术鉴赏的基本过程。
要点:描述、分析、解释、评价。
教师活动:活动3,初步鉴赏潘天寿作品《雄视》。
学生活动:运用四步法进行作品鉴赏和表达。
教学设计意图:初步运用四步法进行鉴赏实践。
要点:四步法在作品中梳理运用。
教师活动:活动4,难点解决四步法中的“分析”步骤的理解运用。
学生活动:思考“分析”这一步骤的应用与表达。
教学设计意图:探讨美术鉴赏的方法。
要点:四步法中分析与形式鉴赏法的关系。
教师活动:问题二:何为“形式鉴赏法”?
学生活动:思考认知形式鉴赏的基本构成。
教学设计意图:形式鉴赏方法的总结。
要点:美术语言元素(点.线面,包彩)、语言手段、语言规则。
教师活动:活动5、《雄视》中形式鉴赏法的运用。
学生活动:探究雄视中语言元素、手段和方法。
教学设计意图:形式鉴赏法的运用和实践。
要点:
元素:点、线、面、色。
手段: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
语言规则: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和谐、节奏和韵律、比例与尺度等。
教师活动:活动6:《清明上河图》的鉴赏活动。
学生活动:用“四步法”和形式鉴赏法实践鉴赏《清明上河图》。
教学设计意图:四步法和形式鉴赏的实践。
要点:描述分析(点、线、面、色、均衡、对比、节奏等)。
教师活动:活动7,《清明上河图》中形式意味的探究:
1.画面中的点线面的运用及作用。
2.画家如何表达紧张惊险的气氛。
3.画面中还有哪些画家精心处理的形式意味。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提示再次发现探究。
教学设计意图:形式鉴赏法的进一步运用和巩固。
要点:疏密、节奏、对化、韵律、黑白灰构成等。
教师活动:问题三:美术鉴赏还会用到其他什么方法?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1.社会学式鉴赏
解释什么是社会学式鉴赏,以具体的西方作品来进行解释,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或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应该知道作品不是存在于真空环境之中,而有着特定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生活的烙印,要理解不同创作目的以及社会背景对艺术家的影响。
2.思考与探究: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采用多种方式交叉并用的鉴赏方法,赏折《善花仕女图》、《吹笛少年》,填表格。
学生活动:讨论总结,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鉴赏方法赏析《簪花仕女图》、《吹笛少年》,填表格。
教学设计意图:丰富鉴赏方法,运用鉴赏方法赏析《簪花仕女图》、《吹笛少年》,填表格。最终解决我们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从不会欣赏到有方法可循,学生会有成就感。
小结:
美术鉴赏的方法是相辅相成的,不是简单孤立使用的。只有综合使用才会发现作品中更多的妙趣。
知识巩固、理解与提升情况:运用四步法和形式鉴赏法鉴赏毕加索《在红色安乐椅上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