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伤口换药要点和注意事项考核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以下哪种伤口换药时应优先处理?
A.清洁伤口
B.清洁-污染伤口
C.污染伤口
D.感染伤口
答案:A。清洁伤口相对感染风险低,优先处理可减少交叉感染机会。先处理清洁伤口,再依次处理清洁-污染伤口、污染伤口和感染伤口。
2.换药时,消毒伤口周围皮肤的顺序是:
A.由内向外
B.由外向内
C.无特殊要求
D.先上后下
答案:A。消毒伤口周围皮肤一般遵循由内向外的顺序,这样可以避免将外部的细菌带到伤口内部。
3.普通清洁伤口换药,通常使用的消毒剂是:
A.75%酒精
B.0.5%碘伏
C.2%碘酒
D.新洁尔灭
答案:B。0.5%碘伏对皮肤刺激性小,消毒效果好,是普通清洁伤口换药常用的消毒剂。75%酒精刺激性较强;2%碘酒需脱碘,使用不便;新洁尔灭消毒效果相对较弱。
4.换药时,揭除伤口敷料的正确方法是:
A.自伤口近端向远端揭除
B.自伤口远端向近端揭除
C.直接用力揭除
D.先湿润敷料后再揭除
答案:B。自伤口远端向近端揭除敷料可减少对伤口的牵拉和刺激。如果敷料与伤口粘连,可先湿润敷料后再揭除,避免损伤伤口。
5.对于有引流管的伤口换药,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A.换药时可随意拔除引流管
B.引流管周围皮肤消毒范围应大于敷料覆盖范围
C.更换引流袋时无需严格无菌操作
D.引流管固定可不牢固
答案:B。引流管周围皮肤消毒范围应大于敷料覆盖范围,以保证消毒效果,防止感染。引流管不能随意拔除,需根据病情和医生指示;更换引流袋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引流管要固定牢固,防止脱落。
6.伤口换药的频率主要取决于:
A.患者的意愿
B.医生的习惯
C.伤口的情况
D.护士的安排
答案:C。伤口的情况如清洁程度、渗出量、愈合状况等是决定换药频率的主要因素。清洁伤口换药间隔时间可长些,感染伤口则需增加换药次数。
7.换药时,以下哪种物品不需要保持无菌?
A.镊子
B.棉球
C.换药碗
D.患者的衣物
答案:D。镊子、棉球、换药碗等直接接触伤口的物品必须保持无菌,患者的衣物虽然应尽量保持清洁,但不属于严格的无菌物品范畴。
8.对于感染伤口,换药时应重点观察:
A.伤口的颜色
B.伤口的气味
C.伤口的渗出物
D.以上都是
答案:D。感染伤口换药时,观察伤口的颜色(如有无红肿、发黑等)、气味(有无异味)、渗出物(量、性质等)都很重要,这些信息有助于判断感染的程度和愈合情况。
9.换药时,使用的两把镊子的作用分别是:
A.一把用于接触伤口,一把用于夹取无菌物品
B.两把都用于接触伤口
C.两把都用于夹取无菌物品
D.一把用于撑开伤口,一把用于清理伤口
答案:A。一把镊子专门用于接触伤口,另一把镊子用于夹取无菌物品,这样可以避免交叉污染。
10.以下哪种情况不属于伤口换药的适应证?
A.伤口有渗出物
B.伤口已愈合
C.伤口出现红肿热痛
D.伤口敷料有污染
答案:B。伤口已愈合则不需要再进行换药操作。伤口有渗出物、出现红肿热痛、敷料有污染等情况都需要及时换药。
11.换药时,若伤口周围皮肤有胶布过敏,可采取的措施是:
A.继续使用原胶布固定敷料
B.改用纱布绷带固定
C.增加胶布粘贴面积
D.不进行固定
答案:B。若伤口周围皮肤有胶布过敏,应改用纱布绷带固定敷料,避免继续使用胶布加重过敏反应。
12.对于深而窄的伤口,换药时应注意:
A.只消毒伤口表面
B.尽量将棉球深入伤口深部擦拭
C.避免引流
D.不使用消毒剂
答案:B。对于深而窄的伤口,应尽量将棉球深入伤口深部擦拭,以保证消毒彻底。不能只消毒伤口表面,要放置合适的引流物促进渗出物排出,且必须使用消毒剂。
13.换药后,记录的内容不包括:
A.伤口的外观
B.患者的饮食情况
C.换药的时间
D.所用的药物
答案:B。换药后记录应包括伤口的外观(如颜色、有无红肿、渗出等)、换药的时间、所用的药物等,患者的饮食情况与换药本身关系不大,不属于换药记录的内容。
14.以下哪种消毒剂不能用于黏膜消毒?
A.0.05%碘伏
B.新洁尔灭
C.75%酒精
D.洗必泰
答案:C。75%酒精对黏膜刺激性大,不能用于黏膜消毒。0.05%碘伏、新洁尔灭、洗必泰可用于黏膜消毒。
15.换药时,若发现伤口有坏死组织,应:
A.任其自然脱落
B.立即用镊子全部清除
C.根据情况逐步清除
D.用消毒剂浸泡使其溶解
答案:C。发现伤口有坏死组织,应根据坏死组织的范围、深度等情况逐步清除,不能盲目全部清除,以免损伤正常组织。也不能任其自然脱落,用消毒剂浸泡一般不能使其有效溶解。
16.对于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