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主治医师重症医学考试题(附答案).docx
文件大小:38.93 KB
总页数:37 页
更新时间:2025-06-25
总字数:约1.28万字
文档摘要

2025年主治医师重症医学考试题(附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50分)

1.下列哪种情况不属于重症医学科的收治范围()

A.严重创伤、大手术后及必须对生命指标进行连续严密监测和支持者

B.各类休克、心功能不全、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

C.急性肾衰竭、急性肝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

D.普通感冒伴有轻度咳嗽、流涕

答案:D。解析:重症医学科主要收治病情严重、需要严密监测和积极治疗的患者。普通感冒伴有轻度咳嗽、流涕病情较轻,不属于重症医学科收治范围。

2.关于中心静脉压(CVP)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指胸腔内上、下腔静脉的压力

B.其正常波动范围为5-12cmH?O

C.CVP降低提示血容量不足

D.CVP升高提示心功能不全,而与血容量无关

答案:D。解析:CVP升高除提示心功能不全外,也可能与血容量过多、血管收缩等因素有关。血容量过多时,回心血量增加,CVP可升高。

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

A.肺顺应性增加

B.肺内分流减少

C.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D.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增多

答案:C。解析:ARDS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包括肺顺应性降低、肺内分流增加、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以及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等。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是其重要特征。

4.休克患者补液时,判断血容量已补足的表现不包括()

A.收缩压接近正常,脉压>30mmHg

B.尿量>30ml/h

C.中心静脉压恢复正常

D.口渴明显缓解

答案:D。解析:判断血容量已补足的表现有收缩压接近正常,脉压>30mmHg;尿量>30ml/h;中心静脉压恢复正常等。口渴缓解不能作为血容量已补足的可靠指标,因为休克时口渴感觉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5.下列哪项不是心肺复苏成功的指标()

A.可触及大动脉搏动

B.自主呼吸恢复

C.瞳孔散大

D.面色、口唇由发绀转为红润

答案:C。解析:心肺复苏成功的指标包括可触及大动脉搏动、自主呼吸恢复、面色和口唇由发绀转为红润、瞳孔由散大缩小等。瞳孔散大是病情严重的表现,不是复苏成功指标。

6.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律失常,最常见的类型是()

A.室性心律失常

B.房性心律失常

C.房室传导阻滞

D.束支传导阻滞

答案:A。解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

7.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最早受累的器官通常是()

A.肺

B.肾

C.肝

D.胃肠道

答案:A。解析:在MODS中,肺是最早受累且最常受累的器官,因为肺是全身静脉血的滤器,又是一个重要的代谢器官,易受各种致病因素的打击。

8.对于急性肾衰竭患者,高钾血症的紧急处理措施不包括()

A.静脉注射钙剂

B.静脉滴注碳酸氢钠

C.口服阳离子交换树脂

D.立即输血

答案:D。解析:急性肾衰竭患者出现高钾血症时,可采取静脉注射钙剂拮抗钾对心肌的毒性、静脉滴注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促使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口服阳离子交换树脂促进钾排出等措施。输血可能会加重高钾血症,因为库存血中钾含量较高。

9.下列关于机械通气的描述,错误的是()

A.机械通气可改善通气和氧合

B.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和参数

C.机械通气时间越长越好

D.机械通气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气分析

答案:C。解析:机械通气虽然可改善通气和氧合,但并非时间越长越好。长时间机械通气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压伤等。应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评估是否可以撤机。

10.重症患者发生应激性溃疡时,首选的治疗药物是()

A.质子泵抑制剂

B.H?受体拮抗剂

C.胃黏膜保护剂

D.抗酸剂

答案:A。解析:质子泵抑制剂能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强且持久,是治疗应激性溃疡的首选药物。

11.患者,男性,65岁,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在监护过程中发现患者出现心室颤动,此时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

A.静脉注射利多卡因

B.同步直流电除颤

C.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D.胸外心脏按压

答案:C。解析:心室颤动时应立即进行非同步直流电除颤,这是终止心室颤动最有效的方法。

12.关于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下列哪项指标最有意义()

A.血小板计数减少

B.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C.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

D.D-二聚体升高

答案:D。解析: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升高是诊断DIC的重要指标之一,特异性较强。血小板计数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等也可见于DIC,但缺乏特异性。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