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主治医师公共卫生高级资格考试题(附答案)
单选题(每题1分,共40分)
1.以下哪项不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A.突发性
B.公共属性
C.危害的严重性
D.可预防性
答案:D。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公共属性和危害的严重性等特征,虽然部分事件可通过一定措施预防,但并非所有事件都能完全预防,可预防性不是其特征。
2.计算发病率时,分子是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的:
A.新发病例数
B.现患病例数
C.旧病例数
D.新旧病例数
答案:A。发病率的分子是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数。
3.下列哪项是队列研究的优点?
A.省时、省力、省钱
B.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
C.可直接确定因果联系
D.不存在失访偏倚
答案:C。队列研究可以直接观察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发生顺序,能直接确定因果联系;它相对费时、费力、费钱,不适用于罕见病研究,且存在失访偏倚。
4.对一种疾病的病因的某种可疑因素进行病因学研究时,可采用观察性方法或实验性方法,这两种方法的基本区别是,在实验性调查研究中:
A.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样本大小相等
B.这种研究是前瞻性的
C.实验组与对照组总是一致的
D.研究者可控制研究因素
答案:D。实验性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者可以主动控制研究因素,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而观察性研究不能控制研究因素。
5.下列哪项不属于三级预防措施?
A.康复治疗
B.定期体检
C.职业性损害的早期筛检
D.开展健康教育
答案:D。三级预防主要是对已患病者进行康复治疗等,定期体检、职业性损害的早期筛检属于二级预防,开展健康教育属于一级预防。
6.下列关于传染病潜伏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确定患者的隔离期限
B.有助于传染病的诊断
C.确定免疫接种时间
D.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
答案:A。潜伏期主要用于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而不是患者的隔离期限;它有助于传染病的诊断、确定免疫接种时间和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
7.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不包括:
A.感官性状良好
B.流行病学上安全
C.化学组成对人体有益无害
D.水量充足,取水方便
答案:D。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包括感官性状良好、流行病学上安全、化学组成对人体有益无害等,水量充足,取水方便是供水的要求,不是基本卫生要求。
8.下列哪种物质不是大气污染物?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
C.氮氧化物
D.颗粒物
答案:B。二氧化碳是大气的正常成分之一,虽然其过量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但一般不将其列为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
9.下列关于职业性有害因素概念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
B.劳动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
C.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
D.仅存在于工作场所的有害因素
答案:D。职业性有害因素不仅存在于工作场所,在其他与职业活动相关的环境中也可能存在,包括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
10.食物中毒与其他急性疾病最本质的区别是:
A.病人曾进食同一批某种食物
B.很多人同时发病
C.以急性胃肠道症状为主
D.潜伏期短
答案:A。食物中毒的特点是病人曾进食同一批某种食物,这是与其他急性疾病最本质的区别。
11.下列哪种疫苗属于减毒活疫苗?
A.卡介苗
B.百白破疫苗
C.乙肝疫苗
D.流脑疫苗
答案:A。卡介苗是减毒活疫苗,百白破疫苗是联合疫苗,乙肝疫苗是基因工程疫苗,流脑疫苗有多糖疫苗等。
12.某病的续发率是指:
A.接触者中发病人数/接触者总人数×100%
B.同等身份的接触者中发病人数/同等身份人数×100%
C.一个潜伏期内接触者中的发病人数/易感接触者总人数×100%
D.一个潜伏期内接触者中的患病人数/易感接触者总人数×100%
答案:C。续发率是指在一个最短潜伏期至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13.流行病学研究的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根本区别在于:
A.设立对照组
B.不设立对照组
C.是否人为控制研究的条件
D.盲法
答案:C。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观察研究对象,不人为控制研究条件;实验法是研究者主动控制研究因素,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14.下列哪项不是环境污染物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特点?
A.作用的多样性
B.作用的长期性
C.作用的复杂性
D.作用的单一性
答案:D。环境污染物对人群健康影响具有作用的多样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等特点,不是单一性。
15.土壤污染的来源不包括:
A.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B.大气污染物
C.化肥和农药
D.地质环境本身的有害物质
答案:D。地质环境本身的有害物质不属于污染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