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单元整合 内外沟通.docx
文件大小:42.48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6-25
总字数:约5.17千字
文档摘要

单元整合内外沟通

摘??要: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是一种高效的笔记方法。但因随文而感、随手而记,故往往散、乱。在阅读教学中,对于单元学习,教师要通过整合单元教学目标、细分单课批注落点,使教读、自读互为经纬,让学生由点及面学批注,砌面成体用批注。对于整本书学习,教师要通过专题化读法,让学生先做简单批注,再做专题式批注,以拓展整本书阅读的立体深度。

关键词:批注法;阅读教学

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阅读过程中圈点勾画,心有所思,笔墨追录,三言两语,就能把自己的想法、疑问、灵感及时捕捉记载下来,是一种高效的笔记方法。但因其记录在书中的“天头”“地脚”或文字旁边等空白处,且往往是随文而感、随手而记,故多为散点式、凌乱状文字。如果不对其作有效整合,那么这些阅读过程中所闪烁的智慧火花并不能有效促成学生的阅读能力,更难以影响学生的生命状态。

阅读教学中如何用好批注法,使阅读感悟去散去乱、阅读体会深入立体,是笔者想努力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以“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由“教读—自读—整本书阅读”构建而成)为指向,以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下简称“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和《骆驼祥子》一书的阅读教学为例,来具体探讨阅读教学中批注法的运用策略。

一、批注有的:整合单元教学目标,细分单课批注落点

该单元三篇现代文主要讲述名人的故事,人文内涵丰富,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值得细细揣摩。

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三:1.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杰出人物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唤起学生的理想与抱负;2.学习精读的方法,主要把握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3.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

整合单元教学目标,笔者把批注法运用的点落在“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句段和细节描写特别精彩的文字上。

《邓稼先》一文,通过小标题将全文划分为几大部分,抓住这些小标题,就可以快速了解每部分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大意。每一部分,作者又都给出评价性的语句,从多方面凸显邓稼先的巨大贡献和人格品质。故该课批注的点就落在对小标题的把握和评价性语句的理解上。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下简称“《说和做》”)一文,很多细节描写的语句富有诗意,精练含蓄,意蕴丰富。故该课批注的点就落在凝练而意蕴丰富的细节描写上。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文的细节描写非常丰富,一件平常小事,一个平常细节,旁人未加注意,萧红却用细腻敏锐的笔触进行描绘,展现了一个别样的鲁迅。故该课批注的点就落在富有人情的细节描写上。

这样,笔者对每篇文章批注法的落点都做了细分,力求一课一得。而这些落点连结起来,又能够得得相连,共同落实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运用基于单元整合的批注法,既能使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有较为深入的把握,又能有效提高他们精读的能力。

二、批注有方:教读、自读,互为经纬

(一)教读:学批注,由点及面

教读,就是教师教会学生阅读。在教读课文的教学中,如何利用批注法来教会学生阅读呢?可以分两步走。

课一:发现有批注价值的句段,精练批注

《邓稼先》一课是整个单元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开端,其教学主要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四类批注:

1.每一部分的小标题都用一个短语作批注。

2.批注第四部分运用对比的好处。

3.批注第五部分两处引文的作用。

4.该文分段较多,有时一两句就是一段,简洁精练,铿锵有力。试找三处例子,批注其语段的表现力。

以上批注的内容涉及很多语文知识点,有关注小标题拟写的,有关注对比、引用等写作手法的,有关注句段含义和表现力的。注意,在批注并交流之后,一定要进行整合。笔者主要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一篇文章中什么样的句段需要动笔批注?怎样批注省力又高效?

经过讨论与交流,学生得出以下认识:

篇章结构特殊处需批注,句段含义丰厚处需批注,语句表现力丰富处需批注。批注时可解释、可提要、可分析、可感悟、可发问,皆须用语简洁精练。

以下是某学生对每个小标题做的批注,很有意思: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巨变!原因?)

“两弹”元勋??????????(立大功的人)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鲜明对比)

民族感情?友情?????????(两者皆有)

“我不能走”??????????(身先士卒)

永恒的骄傲?????(生命有限,精神永恒)

這样的批注,简单而有效。看起来三言两语,却有助于把握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清作者的思路、全文的脉络,初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课二:批注赏析细节描写

同一种阅读策略的学习和运用,在两篇教读课文中最好以不同的面貌呈现。这样,学的虽是同一种策略,却有变式。对学生来说,这既是老知识的巩固,又是